1.類別評價法
如果讀完壹首詩歌後就能把握它的類別,那麽就可以根據詩歌的類別去推測詩歌的思想內容。比如寫景詩中的“山水田園詩”,這類詩歌基本上是抒發作者對自然風光、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閑適恬淡之情,還有的則表達了對汙濁官場的厭惡之情。“邊塞戰爭詩”主要表現的'是邊疆戰士的艱辛生活,表現他們對家人的思念、對戰爭的控訴以及對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就借征夫之妻的口吻抒發了上述這些感情。
“懷古詠史詩”是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古跡的詠懷或評價抒發壹種壯誌難酬的苦悶或是表達壹種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諷今。“詠物詩”,它或是通過細致描摹某個意象來表達壹定的思想感情,寄寓壹定的生活哲理,如駱賓王在獄中所作《詠蟬》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直接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詩歌類別還有送別詩、思鄉詩等等,我們同樣可以根據它們的類別來推測思想內容。當然有些詩歌的題材類別並不是單壹的,可能既包含這壹類的內容,又包含另壹類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多方面去考慮。總的說來,通過把握詩歌類別來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失為壹種較好的方法。
2.背景推斷法
作品大多是在壹定的背景下寫成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有些詩詞要考慮當時的背景。如陸遊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此詞極易讓人受“哀”和“悲”字的影響,從而提煉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的思想感情。但從寫作背景上看,這壹判斷是錯誤的。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遊接受抗金重要人物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當時抗金前線南鄭。本詞就是詞人在南鄭的即月抒感。因此詞人登臺,眼前的角聲烽火,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他對收復失地成功在望的無限興奮之情。“此興悠哉”,表現出詞人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若單憑詞的內容,考生是不容易把握這種感情的。
3.尾句確立法
不管是絕句或是律詩,大多有壹個基本特征,上半部分多敘述描寫,而下半部分多抒情或言誌,特別是在末句,更明顯突出。如虞世南的《蟬》:“垂糸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此詩前兩句是描寫蟬的習性和特點,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聲名遠揚,不是借助別人的幫助,而是本身確有的才能。而在詞曲中壹般是上片寫景敘事,下片抒情。如關漢卿的《碧玉簫》:“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堪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結尾壹句“歸,學取他淵明醉”,表現了作者對陶淵明隱居生活的理解、贊賞和向往。
4.聯想類推法
對於詠物詩,要緊緊抓住所詠之物的特征,通過聯想來把握詩人的感情。松、菊、梅是詩人主要借用的對象,如鄭思肖的《畫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中塑造了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具有“獨立不遷”的高標情懷的菊花形象,以此來表達詩人至死不變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