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址。
關於《蒹葭》,論述已然不少,它的知名度足以撐起半部《詩經》。作為詩三百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壹,在流傳的長度與廣度上都讓壹般詩作不可企及。從古至今對於《詩經》的流傳和研習上,無論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亦或是淺顯的詩文賞析,《蒹葭》都是重中之重。其可深可淺的品讀方式贏得了閱讀者的交口稱贊,也衍生出了許多文學周邊。
正如《詩經》中大多數詩壹樣,古人對《蒹葭》的主旨也有很多解釋,諷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壹項,傾全力保周平王東征的秦襄公不幸中招,成了被批判的對象,理由令人不可思議。而在今人眼中,《蒹葭》是純粹的情歌,主旨簡單明了。但我想聊的不是考證它的主旨究竟為何,關於這壹點且留給學術研究者去辨明。我所關心的,是《蒹葭》為什麽會廣為流傳,且傳唱不衰。我想,首先在於它語言表達上的通俗易懂。《詩經》令今人望而生畏之處主要在於詞匯的艱深。雖然許多詞匯在成詩的年代只是大眾語言,但時代變遷,語言變化太大,許多詞匯已經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書本文字間也變得難尋。因此,表達上原本簡單明了的詩文就罩上了壹層神秘面紗,變得艱深而晦澀。但,漢語的變化具有其他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傳承性,不是所有的詞匯都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那些保留下來且詞意並未發生較大變化的,決定了詩歌本身的傳承度。《詩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壹類的詩句就可以穿破千年鴻溝,直接站在任何壹個時代的讀者面前,它原始的姿態勿須變形或異化,只那展現的壹剎那便可令我們會意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