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詩意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麽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壹樣,而升起的壹彎新月像壹張精巧的彎弓。
這句話出自 唐代 白居易的《暮江吟》
原文:
《暮江吟》
唐代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譯:
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麽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壹樣,而升起的壹彎新月像壹張精巧的彎弓。
鑒賞:
全詩以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壹幅是夕陽西沈、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壹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時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壹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後兩句主要寫日落後(壹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後兩句還引伸出夜裏壹段時間。這完全符天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於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於日落後看到了“月似弓”,再於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於夜間同壹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後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後不久。此時,由於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裏“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沈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