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月下看貓頭鷹
文:[美]珍·尤倫
圖:[美]約翰·秀
譯者:林良
適讀年齡:5-8歲
獎項:榮獲1988年凱迪克獎金獎
《月下看貓頭鷹》是壹本具有散文風格的繪本,壹首冬日月光下的短歌,文字恬靜而又抒情雋永,從頭至尾都充滿了壹種純凈無瑕的美感,仿佛每壹個字都被月亮那皎潔的清暉給照亮了。單看書名就已經夠詩情畫意了,封面顏色略淡了壹些,是冷色調雪中的情景。
這是壹本關於父愛的書,我和父親壹起看貓頭鷹的故事,展示了壹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愛,壹定要安靜、堅強和勇敢,這些都是看貓頭鷹需要的壹些品質,同時也是貓頭鷹的品質,這是父親教給孩子的,卻是媽媽無法代替的,孩子與父親的相處可以學到很多母親不具備的品質,尤其對於男孩更重要。
《月下看貓頭鷹》是壹本具有散文風格的繪本,壹首冬日月光下的短歌,文字恬靜而又抒情雋永,從頭至尾都充滿了壹種純凈無瑕的美感,仿佛每壹個字都被月亮那皎潔的清暉給照亮了。單看書名就已經夠詩情畫意了,封面顏色略淡了壹些,是冷色調雪中的情景。
這是壹本關於父愛的書,我和父親壹起看貓頭鷹的故事,展示了壹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愛,壹定要安靜、堅強和勇敢,這些都是看貓頭鷹需要的壹些品質,同時也是貓頭鷹的品質,這是父親教給孩子的,卻是媽媽無法代替的,孩子與父親的相處可以學到很多母親不具備的品質,尤其對於男孩更重要。
在壹個冬天的晚上,我跟爸爸出去看貓頭鷹,那時候已經三更半夜了,我們壹直都沒睡覺。
外面沒有風,那些大樹直挺挺地站著,像壹座座高高大大的雕像。
月光皎潔(月光耀眼,天色很亮)。
背後遠遠傳來火車的汽笛聲,笛音低沈卻拉得很長,就像壹首歌,聽起來好憂傷好憂傷。
解析:
這是小女孩回憶的自述,以女孩的視野來描述在寒冷的冬夜和父親去樹林看貓頭鷹的過程,畫風很細膩,人物內心活動很清晰。
在壹個寒冬的夜晚,當妳和孩子正蜷縮在溫暖的被窩裏時,這對父女在明亮的月光下,踏著皚皚白雪去拜訪森林裏的貓頭鷹。
這是壹個無風的隆冬夜晚,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當然在封面已經交代了),滿月和雪地映著如此的光亮整個天地,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聲,低沈悠遠還帶著點憂傷,回應這汽笛聲的是陣陣狗吠聲,而這壹切的背後,整個的森林卻顯得象夢壹樣的安靜。
《月下看貓頭鷹》文字是抒情詩歌,句子短促,文字有節奏感。開篇即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娓娓道出,配合著俯視的蒼涼的雪地畫面把讀者拉進故事的意境。
爸爸早把我的毛線帽拉低,蓋住我的耳朵。
但是隔著帽子,我還是聽得到聲音,農場裏的壹條狗,跟著汽笛叫了起來,接著第二條狗也叫了。
火車和狗齊聲唱歌,唱了好壹陣子。
鬧聲消失以後,四周靜極了,就像在夢裏。
爸爸,還有我,壹直向樹林走去。
解析:
我在壹個隆冬時節的三更半夜,和父親前往森林,就是為了壹個美好的願望,月光下看貓頭鷹。從父親和哥哥的描述中,她頭腦中有了關於貓頭鷹的描述,所以我處在深深地期待中。盼望好久好久的這壹天,終於來臨了,火車和狗,齊聲唱歌。狐貍在不遠的前方也接應我們呢!
父親把我全身裝扮成厚厚的、鼓鼓的,我心中也早已做好準備迎接寒夜的挑戰。
我們“沙沙沙”地踩著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腳印。
地上拖著爸爸長長的影子,我的影子卻又短又圓。
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幾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圓的影子,也跟著我跌跌撞撞。
但是我沒喊累,出去看貓頭鷹就得保持安靜,爸爸壹直就是這麽說的。
我盼望跟著爸爸壹起去看貓頭鷹,已經盼望好久好久了。
解析:
壹路上女孩壹點聲音也不敢有,因為爸爸不斷地提醒她:拜訪貓頭鷹壹定要非常安靜才可以。空蕩蕩的雪地上,兩人就這麽壹前壹後地走著,只留下長短不壹的腳印。爸爸和女孩如置身在夢境般的寧靜中,悄悄地追尋著貓頭鷹的行蹤。
“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幾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圓的影子,也跟著我跌跌撞撞。”孩子是跌跌撞撞,是奔跑的。父親並未慢下來的腳步,就是對孩子壹種磨練,他教會孩子必須學會追趕強者,必須學會奔跑的人生狀態。
作者更以廣角大視野的表現方式,將冬天靜謐冷沁的感覺,真實地呈現出來,更把父女相互依存及傳承的感覺表現無遺。
白雪皚皚,三更半夜,森林深處,壹個小女孩和爸爸壹起前行。雪地上有著壹大壹小兩排深深淺淺的腳印,又長又細,又短又圓的兩個身影,壹前壹後艱難地前行尋找著盼望很久很久的貓頭鷹。這壹切都沒有逃出枝頭的小鳥的眼睛。
這是怎麽樣的壹段冒險?他們能否找到向往已久的貓頭鷹?
我們走到了松林地帶,在明亮的月色裏,壹棵棵的松樹看起來黑黑的尖尖的,爸爸舉手做了個手勢。
我立刻收住腳步。
站在原地等著,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壹張地圖。
月光使他的臉看起來像是戴上了銀色的假面具。
他開始呼叫起來,學的是大角貓頭鷹的叫聲。“呼,胡胡胡胡,呼!”
解析:
女孩壹路觀察的很細致,松樹是黑黑的,尖尖的。爸爸停住腳步好像是找天上的星星,又好像是查看空中的壹張地圖,把父親的行為並客觀地、形象地表述出來。她又看到父親的臉在月光下像戴著假面具。這壹連串的比喻把父親的舉動盤活了起來。
說這篇故事是壹首詩,而幼小的孩子就是那做詩的詩人。
他叫了壹陣,又叫了壹陣。
每叫過壹次,他就會停壹會兒,我們兩個都豎起耳朵,靜靜地聽壹會兒。
但是什麽也沒聽到。
爸爸聳聳肩膀,我也聳聳肩膀。
我並不難過。
我的幾個哥哥都說過,貓頭鷹是有時候出現有時候不出現的。
解析:
爸爸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壹個美好的願望,並陪伴孩子去實現這個願望。在實現過程中又要教會孩子坦然面對磨練。
這是壹位成熟的父親,即讓孩子看到希望,又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困難。
當這麽期待已久的夢想,快要無法實現時,“我並不難過“,因為有哥哥的心理鋪墊。但是我沒喊累,出去看貓頭鷹,必須保持安靜。“壹定要安靜,壹定要堅強,壹定要勇敢”,這些是實現願望必須要承受的各種規則和各種心理準備,父親和哥哥做好的預設,在女孩身上呈現出了不抱怨,堅強勇敢,去坦然面對各種磨練。
小女孩步履蹣跚,靜靜的夜裏,只有影子追隨著他們,她有些害怕,卻沒有喊出來,因為爸爸說了看貓頭鷹的時候要安靜。
妳看樹幹中窟窿中的小鳥聽到了他們的腳步聲了嗎?
《月下看貓頭鷹》向我們傳遞了對信念的堅持,在追求願望的過程中,只要勇敢的壹直前行,放下浮躁,放下喧嘩,放下所有雜念,只要簡單執著的追求。而結果,就像“幾位哥哥們說過,也許會出現,也許不會。”
我們再往前走,我感覺得到天氣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
我的鼻子上、面頰上,裏熱外冷,凍得發疼。
但是我壹句抱怨的話也沒說。
出來(去)看貓頭鷹,壹定要安靜,壹定要堅強。
解析:
我的帽子,我的臉,裏熱外冷,凍得發疼。但是我壹句抱怨的話也沒說。出去看貓頭鷹,壹定要安靜,壹定要堅強。除了父親對女兒濃郁溫暖的愛,女兒身上堅強、勇敢的性格在書中表現地也十分鮮明。
看貓頭鷹的夜晚,爸爸與女兒多是壹前壹後在雪地裏躑躅前行,女兒小小的身影顯得那麽嬌小。爸爸並沒有壹路噓寒問暖,冷不冷,累不累,而是壹副“跟著走吧”的隨意。而這種態度,給了女兒極大的鼓舞,這是信任的力量。
小女孩的形象更是描繪得動人心弦,她的大半個面孔都被遮住了,畫家硬是借助她那壹個個奔跑、東張西望以及驚恐的肢體動作,傳神地勾畫出了她內心的驚奇與不安。
很多人在報怨這個世界越來越浮躁,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缺乏耐心和定力,缺乏堅毅和果敢。這個故事女孩的勇敢和堅定,不是靠父母在溫室裏培養出來,而是在打自然中錘煉而來的。
我們走進了樹林。
那些樹影比我見過的任何東西都要陰暗。
遮掩了地上的白雪。
蒙在我嘴上的圍巾,溫溫濕濕的,毛茸茸的護著我的嘴。
深更半夜,會不會有什麽東西,躲在黑黑的大樹背後呢,我問都沒問。
出來(去)看貓頭鷹,壹定要勇敢。
解析:
當他們走進森林的深處,黑黑的樹木佇立在白雪中,有些怕人,小女孩既冷又有些怕,但她沒有問爸爸在黑夜裏那些黑黑的樹後藏著什麽,因為爸爸說過,要去看貓頭鷹,妳必須勇敢。
作者筆下那壹片貓頭鷹出沒的濃密、幽深而又讓人心裏發毛林莽。壹個個遠景與急速拉起的俯瞰鏡頭,更是加劇了這種感覺。
作者是在她家附近的壹片小樹林想出這本書的。她曾說:“當兒子和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丈夫經常帶領他們去附近的森林看貓頭鷹。透過這本圖畫書,我就是想描寫那種溫暖人心的父子之情。現在孩子們雖然長大了,但卻還歷歷在目地記得那些森林裏的夜晚,記得那些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神秘而又美麗的體驗。”書中那位父親就是她的丈夫戴維,那個孩子就是他們的女兒海迪。
我們來到了黑森林中的空地。
月亮高高掛在天空。
月光就像對準著空地上的中央照下來,月光下的雪,看起來,比瓷碗裏的牛奶還要白。
解析:
約翰·秀能的畫是水彩加鋼筆線描,看上去非常類似中國的水墨畫,他用大面積的留白來表現月光和月光照耀下的雪地,呈現了絕美的景象。
而《月下看貓頭鷹》的文字優美更叫人遐想萬千,整本書的文字是壹首詩歌,靜靜的但感染力超群,即使在溫暖的房間裏,只要我們專心讀它,就壹定能體會爸爸、女兒在雪夜裏期待貓頭鷹出現的心情,讀好作品的文字就像事件在我們眼前,對裏面的情感感同身受。
為這樣壹本優美文字的書創作畫面不是那麽容易的,不過插畫大師做到了,用水粉和鋼筆線條畫出來的畫面優美、寧靜、明亮且栩栩如生。從第壹頁明亮的月夜雪景就美到讓人窒息。在去看貓頭鷹的路上,靜悄悄的森林裏還有很多動物,有狐貍、小鳥、鹿、小老鼠等等,森林並不孤單。
“呵——”我喘著粗氣,爸爸聽見了,做手勢叫我別出聲。
我趕緊用手套捂住自己的嘴,我用心地聽。
爸爸又開始呼叫了起來。“呼,胡胡胡胡,呼!”“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貫註地聽著看著,在這冷空氣中,聽得耳朵發疼,看得雙眼蒙上壹層霧。
爸爸仰起了臉,打算再呼叫壹次,但是他還沒開口,就有貓頭鷹回應的聲音穿過樹叢,傳了過來。
呼,胡胡胡胡,呼!”
解析:
清冷的月光下,父女倆繼續走,小女孩冷了也累了,喘著粗氣,爸爸回頭示意她安靜,女孩趕緊用手套捂在嘴巴外面的圍巾上,屏住呼吸,仔細傾聽爸爸呼喚貓頭鷹的叫聲。終於,這壹次,在爸爸再次呼喚之前,她聽到了回音,從樹林的那邊傳了過來:貓頭鷹來了!
這個故事細膩,甜美,有詩情,有畫意。畫面色彩明快,澄澈,白雪、森林陰暗、黃衣父親、紅衣女孩兩個小小色塊,不多的動作卻極為傳神。其中的種種細節讓人回味,細品之下,宛如壹首清新智慧的笛音回蕩似的。
爸爸臉上有了笑意。
他又回應了壹聲,然後他跟貓頭鷹就像在那兒談天,談起了晚餐、樹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氣。
我松開了捂住嘴的手套,開心得想笑出來。
繪解析:
父親看到了貓頭鷹實現了我的額願望,內心流露出笑容。父親和貓頭鷹就像老朋友用特有的言語開始談天論地,我自然也就想笑出來了。我們就此感受到深深的父女關系在內心的傳遞。
父親在孩子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壹位母親深有感觸的說,無論我花多少時間陪孩子,總比不上他爸爸的幾分鐘。只要有爸爸在,孩子就感覺很有安全感,比較有男孩子氣概,做什麽都很開心。爸爸教他的,比我教的效果要好的多得多。
所以,爸爸再忙,也要陪孩子哦!
從草地邊緣,樹叢上面傳來的貓頭鷹的叫聲,越來越近了。
草地上卻沒有壹點兒動靜。
忽然間,壹個貓頭鷹的影子,從地上的大樹影裏分離開,向著我們的頭頂這邊飛過來。
我們看著,嘴裏發熱卻不出聲,許多想說的話壹句也沒說。
飛過來的黑影又發出了叫聲。
解析:
這本書在結構上設計的也很到位,書中空白部分,將月下雪地的場景渲染地也很美很美,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月下看貓頭鷹》故事裏,父親帶領女兒在冬日的月夜,忍受嚴寒和恐懼,徒步走進森林,只為讓女兒見識壹下什麽是great horn owl(大雕鸮)(貓頭鷹的壹種,被認為可預示事件),這給我們帶來強烈的震撼:這樣的事情,在當下已經發生得很少,而且,也越來越少發生了!因為父親時缺位的。
這種感受讓我扣問自己:“父親在孩子的生活裏,應該是什麽角色?”“父親到底可以給予孩子什麽?”“父親的缺席重要嗎?”
父母在孩子壹生的成長中都是不可缺位的,也是不可彌補的。而且兒童時期形成的觀念和認知是影響壹生的。
父親作為壹種意象,已經缺席了,甚至作為壹個個體,更加缺席;今天的父親處於譴責之下,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麽,而是因為他沒有做什麽;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麽,而是因為他什麽也沒有說。
當今的父親淪為單純的家庭經濟的支持者,壹個提供金錢和物質的養家糊口的人。於是,父親消失在工廠或辦公室,躲在機器或文件的後面,對家庭來說,他成為遊蕩在外的、沈默的父親。
這個故事之所以獲得1988年凱迪克金獎,畫風不可或缺,而文字的內涵已經給了世人壹個大大的提醒。
爸爸開亮了他的大手電筒,正好照在那只剛要停落在樹枝上的貓頭鷹
解析:
在爸爸的 “呼,胡胡胡胡,呼”的呼喚聲中,終於有了回音的貓頭鷹。在皎潔的月光下,父女二人終於和貓頭鷹有了對視的美妙時光。
畫中的貓頭鷹占據了整個跨頁的中心地帶的大部分區域,利爪張開、羽翼展翅落在我們身邊,父親打開手電筒來驅離它保護著我。
故事中,父女間少有的幾次牽手,分別是女兒下坡時,呼喚貓頭鷹失敗女兒失望時,走進樹林女兒感到害怕時,貓頭鷹忽然出現飛過頭頂時,在女兒需要爸爸的時候,爸爸的大手就出現了,爸爸並沒有壹味地放手,爸爸的目光壹直關註著孩子,隨時給予支持。
我們跟那只貓頭鷹,我看妳,妳看我,看了壹分鐘、三分鐘,或者足足看了壹百分鐘也說不定。
解析:
經歷了漫長的跋涉和不安地等待,緊張中,她傾聽著爸爸和貓頭鷹的談話,當與貓頭鷹對視的,他們充滿了喜悅,忘記了時光的流逝。
當看到貓頭鷹的結果描述很是精煉“妳看我,我看妳,看了壹分鐘,三分鐘,或者足足看了壹百分鐘也說不定。”時間都凝固了。主人公的感覺,心理及身體的感覺描寫的非常生動。
我們回過頭來在瀏覽文中有哪些精妙的比喻句或者表示誇張的句子:
1.大樹直挺挺地站著,像壹座座高大的雕像。
2.笛音低沈,拉得很長,就像壹首歌。
3.月光使爸爸的臉看起來像是帶上了銀色的假面具。
4.貓頭鷹的大翅膀像壹道無聲無息的黑影。
5.月光下的雪,看起來,比瓷碗裏的牛奶還要白。
6.樹影,比我見過的任何東西都要陰暗。
7.足足看了壹百分鐘也說不定。
說這個故事是壹首難得的散文詩壹點都不為過了。
做很多事貴在過程,這樣的經歷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體驗。為了壹個願望,爸爸帶著孩子壹起堅持,等目標實現了,那是怎樣的喜悅?同時感受到堅持並成功的成就感。家長的耐心與支持,可以幫助了孩子增加壹些年齡段以外的閱歷。非常感動。
後來,那只貓頭鷹就扇動它的大翅膀,從樹枝上飛開了,像壹道無聲無息的黑影。
它飛回樹林裏去了。
該回家了。”爸爸對我說。
我知道我可以說話了,也可以放聲地笑了。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卻壹聲不響,像壹道影子。
解析:
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麽,只要心中有壹個希望。爸爸是這麽說的,那個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貓頭鷹的好月光下,向前飛行。
該回家了,爸爸提醒。小女孩知道現在可以笑,可以說話,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壹聲不吭,就像壹道影子。
小女孩心願滿足了,內心也練就了堅定和勇敢。
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麽,只要心中有壹個希望。
爸爸是這麽說的。
那個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貓頭鷹的皎潔月光下,向前飛行。
解析:
夜探貓頭鷹結束了,爸爸抱起興奮之後疲憊不堪的女兒回家,遠處家裏的燈亮著,這是溫暖的力量。
壹段短短的月光下的雪夜旅程,不但展現了壹對父女的濃濃情意,還讓我們明白了:不管幹什麽事情,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麽,只要心中有壹個希望,就壹定能成功!
這本書與其說是讀給孩子聽,不如說是為父母準備的,就像帶孩子閱讀,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希望,就壹定能看到心中想看到的"貓頭鷹"。
結尾作者的壹番話令人回味無窮:“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麽----只要心中有壹個希望!爸爸是這麽說的。那個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貓頭鷹的好月光下,向前飛行。”
這本書不是低幼兒讀物,學齡前的孩子還無法領略這個意境。或者說,每個不同年齡的人,對這個意境的理解是不同的。
對媽媽來說,《月下看貓頭鷹》是壹首很唯美的散文詩,它體現的是濃濃的父子情誼,就像作者自己說的:“當兒子和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丈夫經常帶領他們去附近的森林看貓頭鷹。透過這本圖畫書,我就是想描寫那種溫暖人心的父子之情。現在孩子們雖然長大了,但卻還歷歷在目地記得那些森林裏的夜晚,記得那些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神秘而又美麗的體驗。” 其實,每個父親都應該有帶孩子去探險的經歷。
簡·尤倫在文字裏對壹個父親的那種舔犢之情著墨不多,但畫家卻透過壹幅幅畫面將這種愛女之情形象地傳遞了出來--我們看到父女牽著手走向森林;我們看到當貓頭鷹從天而降時父親那只死命護住女兒的手;我們還看到在結尾處,父親抱著女兒朝家中走去的那溫情感人的背影……
這本書的故事內容看似簡單,但是給家長和孩子傳導出的啟迪卻很多很多。
故事中最有力量反復吟唱的主題句是什麽?
1.出去看貓頭鷹,壹定要安靜,壹定要堅強。
2.出去看貓頭鷹壹定要勇敢。
3.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只要有心有壹個希望,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看貓頭鷹的好月光下,向前飛行。
為什麽以上幾句話要以“出去看貓頭鷹”開頭並反復出現?這是重點精華回旋往復的藝術手法,即交待***同經歷的事情,又引起讀者的註意,還朗朗上口。
《月下看貓頭鷹》有這樣的句子,是女兒的自述:“但是我沒喊累,出去看貓頭鷹,就得保持安靜。爸爸就是這麽說的。”“我知道我可以說話了,也可以放聲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壹聲不響,像壹道影子。“出去看貓頭鷹,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麽,只要心中有壹個希望。爸爸是這麽說的。”
如果母親讓孩子“滿足”,那麽,父親會讓孩子“興奮”;如果母親也會使孩子“挫敗”,那麽,父親就會教孩子“抑制”。
父親,更像是壹種心理原則:壹個既有權威又有感情的精神父親,他為我們提供營養和溫暖。這就是“足夠好的父親”。
全書沒有太多對話,全是小主人公內心的寫實,他感覺到了冷,卻不斷地告訴自己,要看貓頭鷹,就不怕;孩子的天性是愛動,但是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想看貓頭鷹,就不能弄出聲音。當爸爸壹路領著他走在寒冷的厚厚積雪的樹林裏,他似乎長大了,壹件事情的經歷,也許從此就讓孩子突然成長。當然,他們看到了貓頭鷹,他們想要的。
這是壹段珍貴的回憶,是女兒記憶裏,壹個靜謐的月下雪夜。文圖作者相得益彰,***同營造出詩意的境界,耳朵裏聽的,眼睛裏看的,都是詩意的美。整本圖畫書籠罩在藍、白、灰的色調裏,清冷、寂靜,只有孩子的紅色、貓頭鷹的黃色,顯出溫暖與希望。
對孩子來說,能夠感受的印象最深刻的父愛母愛,不是大餐、玩具,而是陪伴。
爸爸的陪伴與媽媽不同。爸爸沈默、堅毅、又不乏溫暖。爸爸壹路寡言少語,與女兒強調的“出去看貓頭鷹,就得保持安靜,爸爸壹直就是這麽說的”相對應,爸爸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這是爸爸言傳身教的力量。
在壹個冬夜,爸爸帶著女孩去拜訪森林裏的貓頭鷹。畫面很美、很靜,色調有些冷,那是冬夜的感覺,但字裏行間卻透著壹種濃濃的溫暖。讓我很羨慕那個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