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和朗誦不僅可以練普通話,而且對口才形成也是壹種有力的促進。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優美作品的語言會不知不覺地遷移到妳的口語表達之中。
[例話]
林肯的“朗讀訓練法”
林肯高超的口才是世界公認的。為了訓練自己的口才,他有自己的壹套“朗讀訓練法”,而且長年堅持。
據說他把拜倫的詩集,壹本放在家裏。壹本放在辦公室,壹有空就拿出來咪誦.他用低低的聲音讀得津津有味,他朗讀方式多種多樣,而且有時到了癡迷其中的地步。有時他激情洋溢地快速誦讀,真如急流飛瀑壹瀉無余;有時讀劇本,揣摩不同角色的語氣語調,他能全文背誦莎士此亞的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中大段的獨白,並能背誦惠特曼的長詩。夜裏醒來睡不著,他就隨手把詩集翻開來讀。眼見佳句會興奮得跳下床,穿著睡衣,邊走邊朗讀起來,把秘書都鬧醒了……甚至參加妹妹的婚禮,他也用充滿激情的詩朗誦表示祝賀。
長期的誦讀,訓練了語言。豐富了詞匯,形成良好的語感,對他聲情並茂的演說風格和口才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
可見,訓練口才應該註意對文學作品的朗讀和朗誦。
朗讀朗誦的技巧主要是:
(1)自己不動情.別人不動心
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被作品感動了?切不要“擠”情、“造”情,更不要“跟著感覺走”,誇張無度地自我宣泄進入“感情陷入”的狀態.須知:“內明於心”,方可“外達於人”,所以,先要對作品、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及作品的結構、字句、藝術手法等方面,作壹番認真的研究。
(2)“心中有形”方能“語中有情”
朗讀或朗誦時要調動自己的“內視覺”,就是說,語出於口時應通過想象“看到”作品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和相關的圖景。任何成功的朗誦都是以此喚起自己的想象,產生情感的。這也是由“使己動心”到“使人動情”的必由之路。
(3)確定基調.把握內韻
所謂基調是指作品的整體風格和情調,是聲與情的和諧統壹,反映了作品特定的“主旋律”。但是基調並非僵硬固定不變的“調式”,在壹篇作品中,不同的內容“調式”可以有深淺強弱的表現。其間隨內容轉換甚至可以出現變調”。因此我們既不能用“貼標簽”的簡單方式處理基調.也不能只顧局部.忽略整體,情之所至.大起大落。基調的把握重在“內韻”,“內韻”是郭沫若提出的壹個概念,就是內在感情的自然消漲。
(4)以情帶聲,言為情發
朗誦前可以先調節壹下心情,使感情“到位”:在朗誦過程中始終不“散神”,始終與作者心靈相感通,這樣才會情隨語出,言為情發,壹氣呵成,從而感染聽眾。
特別要註意克服千第壹律的“朗誦腔’。有的人壹朗誦就打高調,或拖著聲音拿腔使調,這種自認為悅耳動聽的“假嗓”傳不出真情,別人無動子衷.甚至厭惡,朗讀和朗誦要在自如聲區的最佳音域發聲,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訓練題
下面兩段文學作品供訓練時選用:
1.孟加拉掠影(節錄) [印]泰戈爾
浩瀚的大海,在不停地翻卷著、翻卷著,泛起壹堆堆白色的泡沫。它使我想到壹個被*起來的妖怪,在奮力掙脫繩索.正是在他的血盆大口面前,在海岸上,我們建起了住房,看著它抽打自己的尾巴。浪濤洶湧,就像巨人渾身的肌肉。這是怎樣的偉力啊!
創世伊始,大地就和海洋不停地鬥爭著。焦灼的大地,緩緩、默默地擴展著自己的地盤,為自己的兒女展開越來越寬闊的懷抱;海洋壹步壹步地退下去。翻騰著,啜泣著,絕望地捶著自己的胸膛。
請記住,海曾是獨壹無二的主宰者,絕對的自由自在。大地從它的腹中升起,奪取了它寶座。從那時起,這個發狂的老東西,就頭戴泡沫的白冠,
不停地慟哭著,哀嘆著,如同在狂風暴雨中的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