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家詩賞析精選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壹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有眾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動物,有聲有色,景物也有遠近之分,動靜結合,各具特色。全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壹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出壹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壹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首句“千裏鶯啼綠映紅”。詩壹開頭,詩人放開視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個江南大地。千裏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壹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寫作上,詩人首先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把“紅花”與“綠葉”搭配,並用壹個“映”字,從視角上突出了“江南春”萬紫千紅的景象。同時,詩人也從聲音的角度,通過聽覺,表現出江南春天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詩句中的“千裏”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間上擴大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後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這壹句的意思是說,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這裏,詩人運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進入眼簾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這幾個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現出壹定空間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獨有的建築特色。特別是壹個“風”字,不但增添了詩歌的動態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人文氣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為那時,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這句意思是說,南朝遺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這裏,詩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風”上壹轉,視線集中在“寺廟”上,想象空間拉大,思維回溯到“南朝”,這樣,給增強了詩歌歷史文化意蘊,而且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同時,詩人用“寺”代指佛教,並用“四百八十”這個虛數來修飾,不但使詩歌富於形象感,也照應著首句中的“千裏”,更為重要的是表現了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狀況,並為後面結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礎。
第四句“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即如煙般的蒙蒙細雨。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這裏,詩人不用“寺”,而又改換成了“樓臺”,這不僅是為了避免用詞重復,更主要的是適應“煙雨”這樣的環境。在這裏,詩人通過虛實結合,有眼前而歷史,內心無比感慨——歷史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這裏,詩人以審美的眼光,欣賞著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詩人以深邃的思維,穿過時空,感悟歷史文化的審美意義。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壹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壹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壹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賞析分歧
關於《江南春》絕句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是以佞佛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雕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壹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了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壹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壹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2.千家詩賞析精選
送郭司倉
唐代詩人:王昌齡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賞析
這是壹首表達友誼的作品,是壹首送別詩。全篇寫出了詩人對朋友的深厚感情,感情表達得十分細致。
詩的開頭用了畫意般的描寫,點明時間和地點。這是臨水的地方,淮河碧綠的顏色被映在門上,應該是晚上吧,白天太陽下水的影子應該是閃爍不定的,不能看清楚顏色。只有靜夜下平靜的水面才會將綠色抹在人家的門戶上吧。當然做這個推測,也因為詩人後面還寫有留客的句子,應該天色已晚主客都有了不便之處,詩人才會生出挽留的心意吧。後面的兩個短句都有祝福的意思。尤其用漸漸高升的明月來比喻朋友將要得到的發展,表明詩人不但希望他能高 官厚祿,而且希望他能成為清正廉明的好官,詩人真是在用善良的心對待朋友。春季的淮河潮水會夜夜高漲,詩人用潮水來形容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心,這裏即使有誇張地壹面,但是也很形象化了那看不見的心緒,詩人的思念壹下子變生動了。比喻的作用有說明,也有加深理解的壹面。
作者以淮水之綠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來表達分別之愁,從環境入手,讓周圍景物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這種手法在王昌齡送別詩中占大多數。
這首作品裏對朋友的心意寫得具體又深厚,選材有特點,而且素材的針對性也強。
3.千家詩賞析精選
烏衣巷
劉禹錫〔唐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賞析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壹篇。詩人此前尚未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墻上。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裏。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壹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註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壹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壹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壹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壹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裏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棲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麽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壹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壹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沈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4.千家詩賞析精選
三月晦日贈劉評事
唐代詩人:賈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賞析
賈島是唐代的知名的苦吟詩人,長於五言律詩,集中五言律詩也最多。他的律詩,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尋味。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或氣象雄渾,或情景幽獨,頗為人們所稱誦。不過除了壹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並不多,這是由於他過於醉心詞句的琢磨,往往忽視了全詩的整體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詩,雖然對仗工整,卻有雕琢的痕跡,不夠自然,缺乏動人的情懷,使人讀後,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壹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首詩便是其中壹首較優秀的作品。
這是壹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極力抒寫的是“苦吟”詩人不忍送春歸去,但也無計可留,只有長坐不睡,與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守殘夜,哪怕是壹剎那時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表達春天即將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後壹個月,三十日又是這個月的最後壹天,詩人此刻把春天的離去精確到了最後壹天,讓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說: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不說送春,而說“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前句寫了詩人與友人願壹夜不眠不寐,後句則寫了這樣做的目的,僅僅只是守住最後的壹線春光。前兩句把春天精確到最後壹天,這裏卻精確到了壹刻。末二句說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後壹夜之時,願與友人不睡,***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後壹夜的春光。“猶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說的“春宵壹刻值千金”了。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遊”的意思。但二者旨趣並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遊,是由於感嘆人生短暫,韶華易逝,應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並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舍”的精神。
5.千家詩賞析精選
滁州西澗
唐代詩人: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賞析
這是壹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閑行至澗,但見壹片青草萋萋。這裏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艷,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 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閑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壹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沈寂和悠閑,其實在詩人靜謚的心田蕩起更深壹層漣漪。次句前頭著壹“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說: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春潮”與“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壹起,而且用壹“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句。用“無人”壹說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壹“自”字,卻體現著悠閑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壹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註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托,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蘊含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