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憶江南白居易原文 憶江南白居易原文賞析

憶江南白居易原文 憶江南白居易原文賞析

《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原文如下:

其壹: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三: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原文賞析:

第壹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壹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壹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裏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裏,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裏,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壹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壹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壹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麽,第二首詞便像壹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作者很愛西湖的春天,他在詞裏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壹首詞所寫的春景重復。他寫杭州之秋,壹寫山寺賞月賞桂,壹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山寺月中尋桂子”,山寺有許多傳說,有的還蒙上壹層神話色彩:傳說寺中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然而,詞人回憶杭州還有另壹種境界使人難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數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裏,就能看見那卷雲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頭”,以幽閑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熱愛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後,又產生了“何日更重遊”的願望。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壹、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吳酒壹杯春竹葉”壹句值得品味。壹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壹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壹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他喝著吳酒,觀賞“吳娃雙舞醉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說:“早晚復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