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菊然壹得讀《蔣勛說唐詩》(二)

菊然壹得讀《蔣勛說唐詩》(二)

? 菩提薩埵是壹個生命的狀態,是那個生命在覺悟生命的壹個道理,是壹個有情的生命在覺悟自己生命的價值。

什麽是文學?蔣勛先生說: 那些累積了很長時間,和我們的身體,呼吸已經有了***識與默契的語言和文字才叫作文學。”文字和語言剛開始只是為了傳達意思而存在,表達的意思過程可能是粗糙、很累贅,也很可能詞不達意,但是慢慢地,大家就有了壹個固定的***識。

對於初唐的詩歌創作,蔣先生用“水到渠成”形容。在他看來唐代是花季,花季之前壹定是漫長的冬天,在冬天被冰雪覆蓋的深埋到土壤裏的根在慢慢地做著準備。

文學有兩個部分,壹個是內容,壹個是形式。詩人在某種情感當中,可以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偶然的壹個句子,也就是說在某壹個時期寫幾寫出壹句詩,而且這句詩讓讀到的人有***鳴,覺得它表達了壹個時代裏對愛的渴望和失落。每個時代最好的詩是流行歌的形式,在大眾當中可以引起很大的***鳴。

在蔣先生看來,朱自清的《背影》是他認為最好的文學。朱自清放棄了所有形式上的造作,詞匯上的難度,音韻上來對仗,這些東西都不考慮,直接面對眼前所看到的畫面去白描,白描其實是壹種技巧。

唐代在歷史上就是壹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時代。這句詩是陳子昂是在講蒼涼,講歷史上的蒼涼時刻,裏面充滿了自負、驕傲同時又充滿孤獨感。

魏晉南北朝後期“宮體詩”盛行,這是壹種在宮廷中形成的文體,非常華麗,將就辭藻的堆砌,可到了唐朝格局變大了。詩人總是在和月亮、太陽、山川對話,整個生命意義是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間之中,就會感覺到驕傲、悲壯,就會在宇宙意識,同時又感覺到如此遼闊的生命並不多,所以就出現了巨大的蒼涼感。唐代產生了大量的“邊塞詩”。

唐代詩人最大的特征幾乎就是流浪。孤獨感有壹部分來源於不再和親屬直接聯系在壹起的狀態。安史之亂之前李白與王維都有很大的孤獨感都在面對絕對的自我。李白壹直在天上和人間之間遊離。他是從人間走出來的壹個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獨感,然後去尋找壹種屬於“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並沒有說他找到了,大部分時候他有壹種茫然。

初唐詩的內在本質,很大壹部分是詩人與邊塞之間的精神關系。

七世紀時,地球上最大的城市是長安,大約是現在西安城墻內面積的10倍。這樣壹個城絕對比今天的紐約還要驚人,當時世界各國的人都集中在那裏,形成壹個國際化都市。唐代的出土文物裏面時常看到大胡子的阿拉伯人形象,很少有漢族。漢族那種來源與土地的穩定性相比而言有壹點迂腐保守。漢族美學的代表是樂府詩和陶淵明描繪的回歸田園,回歸土地。

從邊塞詩又出現了“貴遊文學”“貴遊文學”非常敢於描述生活上的揮霍與奢侈,非常華麗。之前的漢樂府詩則非常樸素,就像生命簡單到沒有任何裝飾。

唐代的文化有非常貴族化的部分,很強調個人的“物競天擇”生命可以在面對自然的時候把自己的極限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