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手抄報內容:杜甫

詩歌手抄報內容: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壹生作詩三千多首)。這些詩歌像壹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他的詩歌自唐以來,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壹代詩宗,被尊為?詩聖?。 在藝術上,力倡?轉益多師?,註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長,又堅持?別裁偽體?的批判精神,成就極高,以律詩和古體見長,具有?沈郁頓挫?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其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杜甫(d? fǔ)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也稱之為?大李杜? ;而?小李杜?指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杜牧?〕。由於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壹只小船中。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壹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壹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詩風基本沈郁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