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的詩我感受到了壹顆博大聖明愛國愛民之心。
說明:
不管自己怎樣落魄,怎樣貧窮,怎樣不得誌,但其愛國愛民之心永不變。由於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強烈而深沈,以致他的詩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並且反映敏捷迅速、及時。他的作品因此也全面地描繪出了壹個時代的面貌,堪當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那個時期的壹面鏡子。
杜甫的詩歌地位: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詩歌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
杜甫詩歌的特點:
1、語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沈郁”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沈郁”壹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沈郁之幽思,文麗日月”。
後來杜甫寫更以“沈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沈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臯之徒,庶可跂及也”。
2、意象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
3、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