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行路難》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下午好!我說課的篇目是《擬行路難》,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板書六大板塊來展開。
壹、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壹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壹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壹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為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誌,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誌”就是指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壹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裏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壹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於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壹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誌”“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為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為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壹個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xxxx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鑒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壹)《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
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3、學習鑒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xxxx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者可歸納為十個字:學生語言形象技巧情感。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鑒賞詩歌。
(四)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鑒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壹定的詩歌積累,具備壹定的詩歌鑒賞方法;
2、(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本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於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4)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分析詩人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從“以意逆誌”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出來;
(3)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
(1)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憤懣;
(2)激發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為:
(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3)詩人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為:
(1)學習“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學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節,聲情並茂的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壹種教法,又是壹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最後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註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贊美導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為後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後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行嘆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範讀—教師示範,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範讀—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範。
學生集體齊讀—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接著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詩人內心的動詞。
3、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註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註意從“以意逆誌”角度鑒賞詩歌。
4、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麽?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鑒賞詩歌。
5、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壹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壹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壹二句,再分析“命”。
7、提問:第壹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麽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壹種表現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度:知命認命抗命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註重文本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師小結:全詩圍繞壹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最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後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後點評。本環節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背誦詩歌:個人背—分組背—集體背
12、作業:搜集“愁”的詩句。
五、教學板書
板書分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設計圍繞兩個字:“愁”“命”。“愁”分為:瀉水興愁行嘆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吞聲咽愁。“命”分為:知命認命抗命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