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 葉韻

詩歌 葉韻

54、押韻的含義:

押韻,又叫協韻、葉韻,是指詩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後壹個字應該屬於同壹個韻部(古人將同韻的字歸入壹部,稱為韻部),這是詩歌的重要特征。

55、近體詩押韻的要求:

近體詩押韻有下面幾點要求:

a、只押平聲韻,並且要壹韻到底,中途不得換韻。

b、押韻字的位置固定在對句的末尾,即律詩的二、四、六、八句,絕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在通常情況下,五律首句不入韻,七律首句多數用韻。如果首句不入韻,這壹句的尾字壹般都用仄聲,不用韻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用仄聲字。

c、必須押同壹韻部的字,不能出韻。但如果是首句入韻,可以借用鄰韻的字做首句的韻腳字,稱為“借韻”。

詞的押韻方式比詩復雜,而且變化很多。大約可分下列十壹類。

(1)壹首壹韻的:和近體詩的押韻方式相同,壹韻到底,這在詞中居大多數。如《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範仲淹)

(2)壹首多韻的:如《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壹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

用兩仄韻兩平韻,這在詞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壹首詞用韻最多的要算《離別難》:

“寶馬曉韝雕鞍,羅帷乍別情難。那堪春景媚,送君千萬裏。半妝珠翠落,露華察。紅蠟燭,青絲曲,偏能勾引淚闌幹。

良夜促,香塵綠,魂欲迷,檀眉半斂愁低。未別,心先咽,欲語情難說。出芳草,路東西。搖袖立,春風急,櫻花楊柳雨淒淒。”(薛昭蘊)

“鞍”、“難”、“寒”、“幹”為壹韻;“媚”、“裏”為壹韻;“燭”、“曲”為壹韻,“促”、“綠”為壹韻;“迷”、“低”、“西”、“淒”為壹韻;“別”、“咽”、“說”為壹韻;“立”、“急”為壹韻,***七部韻,交互錯雜,最為復雜少見。

(3)以壹韻為主,間押他韻的: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李煜)

此詞即以平韻“樓”、“鉤”、“秋”、“愁”、“頭”五韻為主,間入仄韻“斷”、“亂”二韻為賓。又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

此詞即以平韻“聲”、“行”、“生”、“迎”、“晴”五韻為主,間入“馬”、“怕”二仄韻,“醒”、“冷”二仄韻,“處”、“去”二仄韻為賓。

(4)同壹韻部平韻仄韻通押的:同部平仄韻,如“東”協“董”、“送”。“支”協“紙”、“寘”,“麻”協“馬”、“祃”等都。稱作“同部三聲葉”在詞中最常見的,有《西江月》、《哨遍》、《換巢鸞鳳》等調。如《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來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壹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壹聲春曉。”(蘇軾)

“霄”、“驕”、“瑤”、“橋”四平韻,與“草”、“曉”二仄韻,都同在第八部。

這類平仄通協的詞調,以平韻與上、去韻通協者為多,平韻與入韻通協者甚少。這是因為在宋詞中入聲韻往往獨用,不與他韻通用。

(5)數部韻交協的:如《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壹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遊)

此詞即以上片的“手”、“酒”、“柳”與下片的“舊”、“瘦”、“透”相協,又以上片的“惡”、“薄”、“索”、“錯”與下片的“落”、“閣”、“托”、“莫”相協。

(6)疊韻:如《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 疊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韻:

宋詞在句中押韻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蘭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雲衢見新雁過,奈佳人自別阻音書”,“歸途縱凝望處,但斜陽暮靄滿平蕪”;又如《惜分飛》的上下片結句,毛滂作“更無言語空相覷”,“斷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淚珠成縷眉峰聚”,“斷腸解賦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韻有兩三字壹韻的,如蘇軾《醉翁操》:“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吳文英《三姝媚》過變:“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又《高陽臺》:“孤山無限春寒”。

(8)四聲通協:

上舉各例平仄通協,只是舉上、去協平的,此外還有入協上、去之例。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稼軒《賀新郎》詞:‘柳暗淩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壹番新綠。’又《定風波》詞:‘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與韓玉《賀新郎·詠水仙》以‘玉’、‘曲’協‘註’、‘女’,《蔔算子》以‘夜’、‘謝’協‘節’、‘月’,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詞中四聲通押,敦煌曲中已有。《雲謠集》中有《漁歌子》(“洞房深”)壹首,全首都是上、去韻,只有第三句“寞”字入聲;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壹首,全部是入聲韻,只有末句“土”字上聲。這二首可說是詞中四聲通押最早之例。但詞中四聲通押最多見的,是金、元人的詞。

(9)平仄韻互改的:

(甲)平韻與入韻

平、入兩韻,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詞論》說:“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既押平聲,又押入聲。《玉樓春》平聲,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這些是平韻改入韻的。此外又有入韻改平韻的,如《滿江紅》本押入韻,姜夔始改押平韻。他的《滿江紅》詞序說:“《滿江紅》舊調用仄韻,多不協律。如末句雲‘無心撲’三字(周邦彥《滿江紅》論):“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心撲”),歌者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予以平韻為之,末句雲‘聞佩環’,則協律矣.”

(乙)平韻與上、去韻

改平韻為上、去韻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韻《何滿子》,北宋毛滂則改為上,去韻。又如辛棄疾《醉太平》,趙彥端《沙塞子》,楊無咎《人月圓》,晁補之《少年遊》,宋祁、杜安世《浪淘沙》,曹勛《金盞倒垂蓮》,陳允平《晝錦堂》等,都是把原調的平韻改用上,去韻。

改上、去韻為平韻的,如陳允平《永遇樂》自註:“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又《絳都春》自註:“舊上聲韻,今改平音。”此外如吳文英有平韻《如夢令》,平韻《借黃花慢》;陳允平有平韻《祝英臺近》;晁補之有平韻《尉遲杯》;趙彥端有平韻《五彩結同心》,這些詞調本來都是押上去韻的。

(丙)入韻改上、去韻

改入韻為上、去韻的,在宋詞中甚少。如《霜天曉角》,本協入聲,辛棄疾、葛長庚、趙師俠三人卻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協入聲,彭元遜改名《解佩環》,則改協上、去。不過這些都是前人偶誤,不是通例。

(10)平仄韻不得通融的:有些詞調決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韻的詞調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漁歌子》、《憶江南》、《搗練子》、《浪淘沙》、《江南春》、《憶王孫》、《江城子》、《長相思》、《醉太平》、《玉胡蝶》,《浣溪沙》、《巫山壹段雲》、《采桑子》、《阮郎歸》、《朝中措》、《眼兒媚》、《人月圓》、《柳梢青》、《太常引》、《少年遊》、《臨江仙》、《鷓鴣天》、《小重山》、《壹剪梅》、《唐多令》、《破陣子》、《行香子》、《風八松》、《八六子》、《滿庭芳》、《喝火令》、《金人捧露盤》、《水調歌頭》、《鳳凰臺上憶吹簫》、《漢宮春》、《八聲甘州》、《揚州慢》、《高陽臺》、《錦堂春慢》、《壽春樓》、《憶舊遊》、《夜飛鵲》、《望海潮》、《沁園春》、《多麗》、《六州歌頭》等。

乙、限用仄韻的詞調有:《如夢令》、《歸自謠》、《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間》、《點絳唇》、《霜天曉角》、《傷春怨》、《蔔算子》、《謁金門》、《好事近》、《憶少年》、《憶秦娥》、《燭影搖紅》、《醉花陰》、《望江東》、《木蘭花》、《鵲橋仙》、《夜遊宮》、《踏莎行》、《釵頭鳳》、《蝶戀花》、《漁家傲》、《蘇幕遮》、《淡黃柳》、《錦纏道》、《酷相思》、《解風令》、《青玉案》、《千秋歲》、《離亭燕》、《粉蝶兒》、《禦街行》、《祝英臺近》、《驀山溪》、《洞汕歌》、《惜紅衣》、《法曲獻仙音》、《滿江紅》、《天香》、《聲聲慢》、《黃鶯兒》、《劍器近》、《醉蓬萊》、《暗香》、《長亭怨慢》、《雙雙燕》、《宴山亭》、《念奴嬌》、《繞佛閣》、《絳都春》、《桂枝香》、《翠樓吟》、《霓裳中序第壹》、《水龍吟》、《石州慢》、《瑞鶴汕》、《宴清都》、《齊天樂》、《雨霖鈴》、《眉嫵》、《永遇樂》、《二郎神》、《拜星月慢》、《西河》、《西吳曲》、《望遠行》、《疏影》、《摸魚兒》、《賀新郎》、《蘭陵王》、《六醜》、《夜半樂》、《寶鼎現》、《鶯啼序》等。

丙、有些詞調可以押平韻,又可以押仄韻,但若押仄韻則必須是入聲、不可用上、去聲。如《霜天曉角》、《慶春宮》、《憶秦娥》、《慶佳節》、《江城於》、《柳梢青》、《望梅花》、《聲聲慢》、《看花回》、《兩同心》、《南歌子》等。

(11)協韻變例

如辛棄疾有《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壹首,每句韻腳用壹“些”字,而在其上壹字押韻。這是學《楚辭·招魂》體。蔣捷亦有《水龍吟》“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壹首,協法與辛詞同。又如黃庭堅有《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壹首,“福唐獨木橋體”不知何謂,此詞***八韻,其中四韻都用“山”字。金元好問也有《阮郎歸》獨木橋體壹首,協法與黃詞同。黃庭堅又有《瑞鶴仙》壹首隱括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首韻腳都用“也”字,這是獨木橋體的壹種變格。此後方嶽、趙長卿都有全押“也”字的壹首《瑞鶴汕》;石孝友有全押“妳”字的壹首《念奴嬌》;蔣捷有全押“聲”字的壹首《聲聲慢》;辛棄疾有全押“難”字的壹首《柳梢青》;劉克莊有全押“省”字的六首《轉調二郎神》。但這類詞通首同以字為韻,實際上等於無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