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蘇軾寫除夕的詩詞

蘇軾寫除夕的詩詞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歲末,蘇軾在陜西鳳翔府任判官,不能回家過年,就寫了《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寐,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寄給在汴京的弟弟蘇轍。在詩題中,詩人介紹了歲晚家鄉特有的風俗。

先看《饋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

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裏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所謂饋歲,就是在歲末時互相問候,致以節日的祝福。

在《饋歲》壹詩中,詩人筆下展現了壹幅精彩的風俗畫。壹年的農事,大家不辭辛苦,相互幫忙,終於大功告成,各有所收。歲暮歡樂的時光稍縱即逝,為了難得的美好歡愉,人們不計較物品的好壞,以物相贈,恐怕錯過了大家壹起慶祝的時間而留下遺憾。接下來詩人描寫了饋歲之禮,人們不管貧富都加入到饋歲的行列之中,各有所樂。在這特定的節日環境氛圍裏,詩人盡情的展現故鄉醇厚的風俗,想置身其中,而又身不由己。以“官居故人少,裏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總束全文,不言思家,而在佳節期間,歌頌故鄉習俗,嘆無人***舉鄉風,壹種無法遏止的思念家鄉之情流於言外。

再看《別歲》:

故人適千裏,臨別尚遲遲。

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壹涯。

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

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為壹日歡,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

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所謂別歲,是在新年到來之前,鄰裏、親戚或是朋友,互相宴請,酒食相邀,辭別舊歲。

《別歲》是壹首生命之歌,流露著對於時光易逝的傷感和對於生命短暫的困惑。詩的開始,說故人如果遠行千裏,還要依依惜別、遲遲難行,何況人生別離壹歲呢?可怕的是,人之遠行尚可歸來,而歲行的流逝卻不能追回了。妳若想問這個“歲”去了何處,我告訴妳,它遠在天涯,已經追逐著東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無歸時。……哎!不要嗟嘆舊歲之別吧!因為我們很快就又要與新歲辭別。那麽,不悲哀嗟嘆舊歲的流逝,又應該怎樣對待這流光電閃壹般飛逝的生命呢?詩人的回答是:“東鄰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為壹日歡,慰此窮年悲。”就是要在歡樂中享受生命,享受時光。妳看,東鄰酒熟,西舍肉肥,何不舉杯暢飲,來慰藉那對於時光流逝的悲嘆呢?詩人的這首早期詩作,在內涵上,顯示了東坡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對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其答案尚屬那種青年時代的莫名惆悵;就其寫作方式而言,見出了以後以議論為詩、以文為詩的端倪,其中以壹種情理和思考作為篇章結構的主線,氣勢縱貫,壹氣而下,引人入勝。

而《守歲》,則透露出青年詩人的豪情:

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所謂守歲,就是在除夕之夜,達旦不寐,等候新年的到來。

詩的開頭將流動之垂歲比擬為“赴壑蛇”(李商隱《樊南甲集》有雲:<</span>蛇>“赴壑而壹去無返”),蛇之赴壑正與歲之流逝相同,詩人就此起興發論,說在守歲之時當這條赴壑蛇的修長美麗的蛇鱗大半沒去之時,誰也難以遮擋住它的去意;而它僅僅剩下壹個蛇尾時,不論怎樣努力,妳都難以攔住它的消失了。倒是那些孩子們無憂無慮,勉強支撐著不睡,在除夕之夜喧嘩著。我壹直坐到燈燼灰滅,才起來仰望北鬥橫斜。想到壹年年地度過,重要的是不要將自己的心事、理想、願望隨意蹉跎。努力就從今夕開始吧,趁著現在自己還是青年人(當時蘇軾二十五六歲)。此詩表現了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

詩人用蛇赴丘壑比喻時間流逝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免得時間流逝,雖勤也難補於事,努力應從今日始。勉勵自己和弟弟要惜時如金,不要讓誌向抱負付諸東流,透露出青年蘇軾不甘平庸、意欲有為的豪壯胸襟。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軾在杭州通判任內運司。十壹月,奉命往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壹帶賑饑。當年除夕之夜宿於常州城外運河邊,寫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其壹

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

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

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壹夜許相依。

其二

南來三見歲雲徂,直恐終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

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須。

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第壹首詩寫除夕之夜的悲傷情懷。詩中的“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殘燈”、“孤舟”諸語,無不充滿冷寂愁郁的色調,望而生悲。當然,詩人如此惆悵郁結是有特定的時空背景的。詩人此行是奉旨賑災,時值歲末寒冬,看到百姓饑寒交迫,不由得為民間疾苦而深深憂慮,此其壹。其二,寫作此詩時,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壹年的終結,站在這個時間點上,不免讓人心生歲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嘆。詩人說洗過頭後,感到頭輕發疏,就是這個意思。其三,除夕是合家團圓,***享天倫的最重要節日,但詩人卻受命在外,遠離故土,思鄉之情、羈旅之意油然而生。萬家合歡的除夕之夜,詩人獨在異鄉,飽受嚴寒,輾轉難眠,觸景生情,歌哭皆悲。不過,這首詩也不盡是悲情。末尾兩句,詩人寫他從殘燈的壹線光亮和小舟的壹夜托身裏,感受了壹絲的溫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謝它們,這就是詩人的超邁之處了。這其實也是為下首詩寫自己的豁達樂觀張本。

第二首主要寫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來三見歲雲徂”,三年之中,詩人雖然不斷上陳己見,無奈與當權者多有不合,終不能回朝。詩人由此感嘆恐怕自己壹生都要在謫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是寫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歷,怕勾起對年華流逝的傷感。第四句中詩人自比“舊桃符”。桃符是民間新年時懸於門戶、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傳說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壘二神的形象,壹般是壹年壹換。“擬學舊桃符”暗指詩人要拋卻不如意的仕途。這當然是壹時之意。五六兩句寫自己的老態。而詩人以“老”、“病客”自稱,實際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為在年齡上他當時才38歲。末尾兩句是全篇之眼。詩人壹掃前面的郁悶,表示要用“窮”和“愁”換取長久的健康,要飲屠蘇酒來迎新年。

除夕飲屠蘇酒是壹種習俗,可以強身健體,祛除疾病。飲屠蘇酒的習慣,是壹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壹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壹歲,拖壹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屠蘇酒的風俗壹直傳到後代。

詩人說“不辭最後飲”,表明他不以歲月流逝為意,以豁達樂觀待之。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以此觀照開篇,更見詩人豪放曠達的情懷。

這兩首詩是羈愁之文,構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詩人用筆老成,寫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