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蟬的詩句及意思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關於蟬的詩句及意思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1. 《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麽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借秋風壹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

2. 蟬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麽意思

1. 譯文:

蟬低著頭飲著清澈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出叫聲。

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的很遠,並不是借助秋風的吹送。

2.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壹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3. 註釋: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②清露:清純的露水。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發出。流響:指蟬長鳴不已,聲音傳的很遠。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棲息在高處,語意雙關。

⑥藉(jiè):憑借、依賴。

寓意君子應象蟬壹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於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壹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3. 古詩中蟬的意思是什麽

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這壹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文學作品中吟詠贊嘆,尤其是在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對象。從《詩經》到魏晉以來,“詠蟬文學”迅速發展。

本文試以寄托的角度去窺探蟬意象在詩詞中的流變過程。壹 意象與寄托 縱觀詩詞理論,不難看出意象是詩詞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詩詞中。

詩歌評論家鮮明的提出“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胡應麟《詩藪》)。意象從某種意思上說是作者滲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觀事物觸發的人類意識活動的表現。

黑格爾認為它是“藝術家的主體性與表現性的真正的客觀性這兩方面的統壹。”我們可以得知客觀物象與主觀的心意壹旦組合起來,各種意象就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越鳥巢南,昆雞悲鳴,景非壹時,物非壹地,而且本來不具有特定含義的物象,由於作者帶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兩個層面加以組合,便產生了嶄新的意義。蟬在詩詞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據。

錢鐘書提出“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謂之有寄托”。寄托在詩詞理論上是舉足輕重的,前人認為詠物詩詞以寄托為上乘。

南宋詞家出現了寄托壹派。宋四家詞選序論雲:“詠物最爭寄托意,以意貫串,深化無痕。”

張炎也在《詞源》中提出了“所詠撩然在目,目不滯留於物。”的創作規範。

因此,我們可以說詠物詩詞奇妙之處在於有寓意,而寓意的絕妙之處不能指實,它所寄托的是某種情感,心態和人生感悟。詠蟬詩詞作為詠物佳品勢必滲透了恰到好處的意象和寄托。

據此,我們可以通過在詩詞中有無寄托,觀看其意象流變之美。二 沒有寄托的蟬詩 作為微小的生物而被詩人關照進入詩詞中,就其初始階段而言,僅僅是壹種客觀自然物,這主要體現在先唐詩歌中。

蟬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七月》:“五月鳴蜩”,蜩即蟬。蟬兒叫是以季候帶出農事的真實寫照。

另外壹首是《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評註說“蜩,螗,皆蟬也。如蟬鳴,如沸羹,皆亂人意”。

可見,蟬鳴這壹生活特征已經引起了詩人的註意,詩歌表現了昆蟲鳴叫的原始生活習性。“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禮記*月令》),蟬與蟋蟀等小昆蟲壹樣,是單純的壹種物候。

隨著詩歌的進壹步發展,以蟬作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大量出現了,但作者並非有意賦物,還沒有寄托之意。梁代範雲《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

端綏挹霄清,飛音承露清。”此詩寫出了蟬的形體、聲音及活動時間等諸多面特點,對其生活方式進行了細膩貼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陸廷尉驚早蟬詩》“日暮野風生,林蟬候節鳴。地幽吟不斷,葉動噪群驚。”

又如隋代的王由禮《賦得高鳴蟬詩》“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露下綏恒濕。

風高翅轉輕,葉疏飛更迥。”等等這些詩,要麽寫在秋風暮晚中的鳴叫,要麽寫生命活動的情況,但大體上都描寫了蟬生活環境以及特定環境下的存在空間,不能不說是詠物的優秀作品。

盡管這類詠蟬詩沒有寄托這壹體例的巧妙運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風格。壹直沿襲下去也出現了不少好的句子,為詩詞增添了亮色。

顯示出獨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蟬在詩壇名氣大噪的,則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賦予蟬的意象美 蟬,能在詩壇上博得美名,有賴於寄托在唐詩中的發展。眾所周知,唐是詩歌的時代,寄托壹法到了唐人筆下,開始擺脫生硬稚嫩的手法,進入到壹個運用自如,興寄無端的境界,托物寓意傳情超過了前朝。

許多理論源發於此。沈祥龍說:“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壹物矣。”

這在唐代不少詠蟬詩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此時詩中蟬充當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靈的流露。

“別愁逢夏果,歸與入秋蟬”(李端《晚遊東田寄司空曙》)之類的富有寄托而又體現特定意象的詩比比皆是。文人寄寓於蟬而形成壹種悲劇美,構造起點綴詩壇的鮮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對政治、社會、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詩人的主體精神。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壹)、以顯示出時間變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環的時間直線性體現出來。

引出好壹種自我的時間意識,這是詩人運用寄托手法賦予蟬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蟲的蟬的壹生是十分短暫的,莊子說它“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

蟬的這壹習性與詩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鳴。對個體生命的關註和自憐,使歷代作家普遍產生了生命短暫而宇宙永恒的傷逝之感,其實質乃是壹種強烈的時間意識。

“這種意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與人的生命本身緊密相關聯,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現象與自然運行的雙向同構感應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頓悟,其具體表現為人對自身生命的驚恐、悲嘆,把握和執著。”詩人刻意寫蟬,看似對小昆蟲的憐惜,而實質上寄托了壹種“夕陽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惜時之感,這是壹種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

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

4. 蟬的詩句是什麽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 ,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 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 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 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 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 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 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 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 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 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 ·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 叔倫《畫蟬》)

5. 蟬這壹首詩的意思是什麽

說的是虞世南的那首五言絕句蟬麽,它主要抒發自己的高超情操,妳可以理解為自誇。

第壹二兩句主要寫作者描寫蟬藏身於梧桐之上,餐風飲露,響亮的聲音響徹梧桐林。其實是作者借蟬自喻,說明自己如蟬壹般的高潔,蟬就像是蟲類的鳳凰壹般。

第三四句說自己情操高尚所以名聲響徹四海,並非憑借什麽關系才做到這樣聲名顯赫。

整首詩大意就是我道德高尚,性情高遠,名聲顯赫,但是我仍然如蟬壹般不起眼,是壹種很高明的自誇方式,如此壹來即誇了自己,他人也不反感。

6. 請問《蟬》的全詩意思是什麽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的詩意/蟬的意思

妳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壹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妳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