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經經典名篇賞析五篇

詩經經典名篇賞析五篇

#能力訓練# 導語詩經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瑯瑯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像天籟之音娓娓動聽。下面是 無 分享的詩經經典名篇賞析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子衿

 佚名〔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賞析

 《國風·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壹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壹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壹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壹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麽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妳,妳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妳,妳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壹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麽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於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壹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白,則通過誇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後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首詩是《詩經》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壹篇,它鮮明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女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以後的歷代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

2.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關雎

 佚名〔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賞析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壹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零五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壹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麽樣的婚姻。這關系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誌·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壹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壹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壹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

 第壹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壹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

 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

 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壹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

 姚際恒《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通篇詩是寫壹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3.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嫁過門,夫妻美滿又和順。

 桃花怒放千萬朵,碩果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嫁過門,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桃葉紛呈真茂盛。這位姑娘嫁過門,齊心攜手家和睦。

 雅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紅蓋頭,被春風輕輕掀起。果實飽滿的模樣太惹人憐愛了,她們真像壹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擠在枝葉間,笑鬧著,春天僅僅有了這些果子就不會冷清。當初桃花流水,不還嘆息過嗎?妳擔心這季節象梭子壹樣飛去了,藏著十八歲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著太多太多的花朵,妳不說,不說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妳陪著流了壹晚的淚,妳想過,自己也將有這樣大哭壹場的日子,離開家,離開父母,頭頂壹塊紅布,騎上高高的駿馬,在吹吹打打的熱鬧聲中,不知為何,也不問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歸寧之時,像沾露的梨花,不勝嬌羞,妳問她們“結婚好嗎”,她們回答“真好”,再問,卻雲山霧罩,笑言,“急什麽,妳遲早要知道的。”妳有壹點點羨慕她們,暗自猜測:我做新娘,會不會很快樂?

 灼灼其華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內心的火,燃起妳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壟間走過許多回,既俊雅,又健碩,相遇時,他微微壹笑,就捉住了妳的靈魂。“他會不會娶我?”妳這樣溫柔地等待,夏蟬唱完了,秋雁飛過了,終於在某個雪後的黃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邊與父兄們說著要緊的話,每壹言妳都隔窗聽見了,心兒如壹活蹦亂跳的小鹿,妳有些擔心,它會脫腔而走。

 壹樁美滿的婚姻終於在那個雪夜瓜落蒂熟。又是桃花灼灼而開,明艷的少女就要出嫁。祝福吧,她帶著著美好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從此以後,她將成為賢妻,成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確是壹道亮麗的風景,至今看去仍舊圖畫壹般,不曾絲毫褪色,不曾減弱當初馥郁的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壹種奔放之美,三千年後,猶聽到那古樂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對遙遠春天最真切的愛慕。

4.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芣苢

 佚名〔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賞析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的。先以第壹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壹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壹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壹個字。所以整個第壹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采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壹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這是壹曲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壹說即車前草,壹說為薏苡)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余壹概不變,反復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壹起唱;壹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贊嘆。章齋戲仿雲:‘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壹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壹個人在那裏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來的滑稽,並非《芣苢》不值得贊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關於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壹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壹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裏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壹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壹邊采車前壹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應該給《芣苢》以另壹種更合理的解釋。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壹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采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壹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壹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5.詩經經典名篇賞析

式微

 佚名〔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賞析

 《式微》是壹首先秦時代的詩歌,采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有情致。重章換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優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為後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後世古典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麽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壹,壹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微君之故”,朱熹《詩集傳》釋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異體,《爾雅·釋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訓,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無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壹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露”為“路”的假借字。《爾雅·釋名》:“路,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泥中’猶言泥塗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裏沈沈的,像被什麽東西堵得慌;“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的變換中,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壹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有壹箭雙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換字,押韻和諧。體現了壹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三十二個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了詩的節奏感。總之,《式微》運用語言的藝術,非但韻律和諧優美,而且用詞精巧。

 在藝術上,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註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為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壹詩“境界具於詞語之外,愈反復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