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朗誦的作用,曾國藩在《家訓》裏說過:“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瑯瑯可誦,引出壹種興會來。”這和我們平時說的“熟讀唐詩300首,不會成詩也會吟”的道理壹樣。
關於朗誦有助於鍛煉筋肉、有利於寫作,朱光潛在《談美》中也曾有論述:“朗誦既久,則古人之聲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到我自己下筆時,喉舌也自然順這個痕跡而活動。要看自己的詩文的氣是否順暢,也要吟哦才行,因為吟哦時喉舌間所習得的習慣動作就可以再現出來。”因此他認為“氣”就是壹種筋肉技巧。
多朗誦還能培養語感,領悟到作者豐富的情感。韓愈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朱晦庵曾經評價:“韓昌黎、蘇明允作文,敝壹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學。”所以從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誦。
現在小學推出了壹套《日有所誦》的配套教材,從小學壹年級到六年級,內容都是精選的經典的童謠、詩歌、散文,目的就在於培養孩子的語言感受能力。如果認真做到持之以恒的誦讀,相信學生的素養定會提高,也是令孩子終身受益的習慣。
誦讀就是練心,有助於培養詩性和定力。朗讀時要放聲讀,快讀慢讀相結合,邊讀邊悟。姚姬傳與陳碩士書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發現用心讀的同學大聲誦讀幾遍課文就可以背誦了,而那些默看的背誦的效率就不及大聲朗誦的。
瑯瑯書聲,練心增慧。放聲投入的朗誦吧,在誦讀中提升,在誦讀中成長。多讀多記,方不負大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