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沈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壹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此詩是壹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抒情詩,此詩亦是詩人對黃河唱出的頌歌。

詩人用澎湃的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壹往無前的勇氣。全詩語言奔放,意境開闊高遠,氣勢磅礴,充滿力量,讀來壹氣呵成,激情澎湃,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