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名篇中原北望氣如山?

名篇中原北望氣如山?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白許,鏡中衰鬃已先斑.

陸遊 《書憤》 壹詩中“中原北望氣如山”壹句,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試驗修訂本第三冊)課文註釋解釋為:“積憤如山之重。詩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領,而南宋王朝不圖收復,故有此語。氣,悲憤。”

這種解釋,與整首詩的主旨似乎是吻合的,但深入分析後 ,便覺很不妥當。如果說“中原北望氣如山”是表達詩人對南宋王朝不思收復失地的悲憤,那麽下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該如何理解呢?

按照課文註釋的觀點,這兩句是追述南宋軍隊擊潰前來攻打建康的金兵和收復大散關這兩件史實。那麽,課文註釋對這兩句的解說豈不自相矛盾或者相互脫節?所以,教材對“中原北望氣如山”壹句的註解不能自圓其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揣摩語句,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境,並通過對上下文之間的聯系的分析來作出合理的闡釋。對“中原北望氣如山”的理解,當然也離不開對整首詩的思路的把握。《書憤》全詩可以分為兩層:前四句為壹層,主要是追述詩人“早歲”的理想抱負;後四句為壹層,抒發現實世界壯誌未酬的郁憤。

第壹句 ?“早歲那(通‘哪’)知世事艱”,雖然有“而今才知世事艱”的言外之意,隱含了詩人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悲憤,“世事艱”(即南宋朝廷投降派的阻撓、排擠與打擊)也正是後文“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詩中的直接作用還是引出其後的三句——“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正是因為不知道世事的艱難,當年年輕氣盛、心有淩雲之誌的詩人才萌發了要建立象在瓜洲渡擊潰金兵和收復大散關那樣功業的雄心壯誌。

所以,“中原北望氣如山”應該解釋為: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雄心豪氣有如山湧,又如高山之巋然不動,是那麽的激切和堅定!這種理解不僅切合詩人“早歲”的理想抱負,而且使前後詩句的語意首尾圓合,渾然壹體。

從內容(思想感情)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的重心當然是後壹層(即後四句)。

先寫年輕時期的理想抱負,實際上是為後四句抒寫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破滅的郁憤作鋪墊:對壹件事所抱的希望越大,失敗以後的失望也就越深;理想抱負寫得越高遠,理想破滅後的郁憤也就越深切動人。陸遊不愧於愛國主義大詩人的美譽,這種相反相成的反襯手法在這首詩中運用得爐火純青。其實,以時間為序安排層次或先寫理想後寫現實的古詩詞作品並不鮮見,陸遊的《訴衷情》壹詞亦是如此。

全詞是這樣的:“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首詞的上闋先寫詩人年輕時期的戍守邊疆、保衛祖國的熱切願望及理想的破滅,下闋抒寫有心殺賊卻無報國之門的滿腔郁憤的情懷。陸遊的這兩首詩詞雖然體裁不同,但是無論是先寫年輕時期的理想,後寫現實生活中理想無法實現的感憤,並以理想來反襯現實的思路和表現手法,還是詩詞各自的感情或主旨,都是那麽的相似,甚至近乎雷同。

對這兩首詩的比較分析,更加印證了上述觀點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