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長恨歌》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細數遲遲鐘鼓聲,愈數愈覺夜漫長。遙望耿耿星河天,直到東方吐曙光。古人不懂晝夜交替背後的科學原理,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在鐘鼓聲中,遙望著天上的星河,看著天色漸白,星星漸漸隱去,這大概就是古人失眠時的浪漫吧。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詳,但從詩中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來看,似為李清照流落江南後所作。
夜深,銀河隨著時間的逐漸消失,不斷地轉移位置。“星河轉”謂銀河轉動,壹“轉”字說明時間流動,而且是頗長的壹個跨度;人能關心至此,則其中夜無眠可知。“人間簾幕垂”,是說人靜;家家戶戶都放下重簾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卻醒著,不能入夢。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星宿的變化也預示著人間的世事變幻。在這樣壹個滿懷憂愁的夜晚,李清照難以入眠,不知當時的她望著星河,會有什麽樣的思考呢?
他時定是飛升去,沖破秋空壹點青。
——韓湘《答從叔愈》
韓湘,字北渚,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為韓愈侄孫、韓老成之子,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中進士,官至大理寺丞。歷史上的韓湘是個汲汲於科舉功名的士子,而且最後也如其所願,功成名就。
古人常借“飛升”、“飛天”等來表達自己的雄心壯誌與建功立業的決心,也就是古人常說的“青雲之誌”。天空對古人來說壹直都是神秘的,他們向往天空,卻又對其心生敬畏。於是,飛向天空,沖上雲霄成了他們心中的壹個夢。“他時定是飛升去,沖破秋空壹點青”與《紅樓夢》中薛寶釵筆下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有異曲同工之妙。對飛天的追求,也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來永不服輸,敢於攀登的精神。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自古以來,浩瀚星空與皎潔月光激起了無數人們的好奇與想象,於是壹個個神話故事相繼誕生: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牛郎織女......數千年未變的月亮寄托著遊子的思鄉之情,也引發了無數思考。
李商隱望著明月,想起獨自飛升成仙,留下愛人在人間的嫦娥,她或許應該後悔偷取了長生不老之藥,如今空對碧海青天夜夜孤寂。詩人在感慨嫦娥的同時,提出了壹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人應該怎樣生活?在愛和長生不老之間,現實的人應該選擇什麽?作者顯然並不贊成嫦娥的做法。他認為那樣孤獨寂寞的長生,實際上正是對生命的折磨和摧殘。
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在詩人們的眼中,羽化登仙固然美好又令人神往,但如果代價是舍棄人世間的情愛與陪伴,那麽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