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文學作品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在字面之外還有壹層意思,也就是古人說的“話中有話、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似乎作家並不曾要表達這種意思,是我們在閱讀時體味到的。
這篇散文的題目是“養花”,全篇也沒有壹處離開養花。但是,在字裏行間,我們又聽到作者另壹個聲音:“生活是多麽有趣啊!生活是多麽美好啊!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它簡直就是壹篇生活的贊歌,洋溢著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作家只字沒有提到這個意思,可是每個字又都包含著這個意思。
這篇散文因為有了這樣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才會讓人感到味之不盡,富有魅力吧!
這種弦外之音是打哪裏來的呢?它是打作者的心裏傳出來的,它是作者的心聲。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這般打心眼裏熱愛新生活,若是他沒有那樣壹顆善良、美好的心靈,他是發不出這樣的弦外之音的。
他心地太美、太善良了,他太愛美好的東西了。他看著壹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難過;搶救風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熱汗直流,他感到說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會感謝起花草來,因為它們給了他快樂……散文中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正是源於老舍的那顆美好的心。
所以,文學創作塑造的第壹個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創作就是把自己的心打開給人看。以抒情為主的散文、詩歌尤其是這樣。只有美麗的心才能唱出美麗的歌。藝術的修養離不開人格的修養。陸遊說寫詩的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吧。
《養花》寫得非常自然、流暢,像是面對朋友隨隨便便講出來的,像是清泉自然而然流瀉出來的,看不到壹點刀斧痕跡。
然而,它又很講究結構、講究布局。全篇不離養花,層次十分分明,或談養花的愛好,或談養花的辛苦,或談養花的快樂,或談養花的憂傷……有對比,有變化。最後壹段,寥寥數字,畫龍點睛,明確題旨,收束全文,使全篇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有功夫,卻又似乎不見功夫,自然天成,這才是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