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唐朝對日本產生的社會生活影響

唐朝對日本產生的社會生活影響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 “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12次。另有任命後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壹次***557人。733年的壹次***594人。838年的壹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壹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壹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壹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壹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鑒真

鑒真(688—763),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幹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壹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 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巨浪,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浪湧,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海南島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壹直同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壹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鑒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幹漆法(即夾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復塗漆,漆幹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幹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木心幹漆)。他用鼻子嗅辨藥物,為日本鑒定了許多草藥。他在日本居留10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廣德元年(763年)逝世後安葬於奈良唐招提寺,相傳他的弟子塑造的鑒真幹漆坐像壹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鑒真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視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鑒真幹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采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壹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補充: 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設三省六部制,現在日本的中央部級還稱作省。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裏都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社會生活:日本的和服,日本的茶道等。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幾乎壹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唐文化影響的白鳳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貞觀)文化。

另外,現在日本的和服才最接近“唐裝”,我們現在所謂唐裝,其實是清朝的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