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的《漫歌集》是壹部包含15首詩歌的史詩。它氣勢磅礴,感情激昂,是拉丁美洲詩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深厚的愛國之情、思鄉之意,同時也喊出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聲音。作為史詩,《漫歌集》藝術地總結了拉丁美洲歷史,古代印第安文化歷史,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史,獨立戰爭的鬥爭、英雄人物,也總結了20世紀40年代的世界形勢。
《壹百首愛的十四行詩》出版於1959年,是他與第三任妻子瑪提爾德愛情的記錄與信物。作為壹部十四行詩集,它分成早晨、中午、傍晚和夜晚四部分,季節的變化、死與生、愛中的喜與悲交互閃現。這是詩人壹天的作息,也是壹生的作息。同樣是十四行詩,但與古典大師——譬如西班牙的葛維鐸、龔果拉,英國的莎士比亞相比,聶魯達的十四行詩很少遵循傳統框架。傳統十四行詩講究押韻和格律,對情感的密度與辯證的張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聶魯達的十四行詩則帶有散文的神韻氣質,情感表達流暢自然,較少受形式的束縛。這部詩集是十四行詩歷史上的壹個標誌,不僅見證了聶魯達的創作才華,也為這壹古老詩體註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大地的居所》是聶魯達在越南、錫蘭、爪哇等地任職期間創作的詩集。這壹時期壹方面由於他遠離祖國感到苦悶、孤獨,另壹方面殖民地悲慘、貧窮的現實使他感到失望、悲觀,心情惡劣。因而這部詩集突破了現實主義的傳統風格,用充滿象征、比喻的神秘語言和自由詩體來發泄苦悶和絕望,表現畸形的陰暗世界。《大地的居所》壹般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卡爾洛斯·巴布勒梯說:“只有深入到《大地的居所》的實質深處,才能找到詩人:在可怕的吞食人的自我認識之中,他的創作才能在人生的痛苦、憂郁中成長,沿著自己的軌道發展。”這部超現實主義的高峰作品表現了詩人那顆奇特、痛苦、陰影重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