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
1、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句詩的意思是怎麽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
這句詩出自盛唐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的譯文為八月秋深,狂風怒號,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沈落到低窪的水塘裏。 南村的壹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 壹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跛了。壹下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壹點幹的地方。象線條壹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麽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象山壹樣?唉!什麽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壹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壹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壹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2、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詩的意思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這句詩出自宋範仲淹《嶽陽樓記》,原文為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篇記的譯文為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麽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作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麽,什麽時候才快樂呢?那壹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壹道呢?
《嶽陽樓記》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沈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誌。作者又善於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壹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壹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而範仲淹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勸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3、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句詩的意思是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壹天到來之時,妳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妳們的父親!。
這句詩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示兒》。原文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的譯文為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壹而感到悲傷。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壹天,在家裏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我。”
《示兒》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遊奉詔入蜀,與範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裏。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遊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陸遊壹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沈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遊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4、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詩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壹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句詩出自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原文為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這段詩的譯文為“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調個王帝,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廣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稱之天下將滅亡。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奪利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的責任。
《日知錄·正始》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壹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劄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布經世、警世內涵。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壹生輾轉,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創立了壹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壹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壹。詩多傷時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誌》、《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5、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句詩的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這句詩出自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首詩譯文為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壹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壹名成卒適宜。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誌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妳不妨吟誦壹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這首詩表現了林則徐因主張禁煙而受到謫貶伊犁充軍的處分,被迫在西安與家人分別時為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達了作者願為國獻身,不計個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詩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頗合大臣之體。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壹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盡管林則徐壹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誌》,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