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反映物候與地勢高下有關的詩句

反映物候與地勢高下有關的詩句

1. 有關於高下物候因素的詩句

有關於高下物候因素的詩句 1.李白的塞下曲中表明物候高下差異的語句

李白的《塞下曲》(第壹首)中表明物候高下差異的語句:“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釋義: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

解釋:五月的時候高高的天山上只有白雪,沒有花草。五月本來是暮春,花草繁茂,但是在天上卻只能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

原詩:《塞下曲》(第壹首)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2.有關於物候的諺語、成語

主題: 關於物候的詩句和諺語 蚯蚓路上爬,出門要赤腳。

蚱蜢撲臉,大雨不遠。 泥鰍瘋癲,大風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絲天放晴,蜘蛛結網大風起。 久雨鳥鳴,天空會轉晴。

臘梅花向下開,大風卷雪登門來。 燕低飛,披蓑衣。

螞蟻搬家,蛇過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曬得焦,晴蜓低,帶蓑衣。

螞蝗不安,預兆有雨,泥鰍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將臨。

鹽缸還潮,大雨將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煙不出屋,滴滴篤篤。 雨後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詩人元稹從京師長安貶到湖北,於玉泉(今湖北省當陽縣)時,寫了《玉泉道中》壹詩: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農豐華實,夕水含風涼。

在這首詩中第壹次出現"物候"二字。在沒有科學觀測儀器之前,人們要掌握農時,自然規律,主要靠物侯。

物候是古代做為指示農時以確定農作物栽培技術的依據。物候學亦稱"生物氣候學"。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註意到草木榮枯、候烏來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如果說把植物看成季節變換的顯示器,那麽它的復雜和顯示問題的可靠性,是任何儀器都比不上的。

因此,根據物候觀測來確定季節變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學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壹、詩人與物候 詩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見於《詩經》。

如《豳風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物倏現象,壹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烏語,草木滋生,雷驚蟄伏,應時而出。壹到冬天,草木雕落,昆蟲蟄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適應外界環境、溫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條件。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詩雲: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候至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

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16歲時,寫了壹苜膾炙人口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又吹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壹,植物的榮枯,有壹年壹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著氣候為轉移的,春天壹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從鴨子戲水,感知春江水曖,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陽而茂,背陽而衰,凡鳥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與氣候,其相關切。 明末學者黃宗羲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雲、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嘗不有月、露、風、雲、花、鳥之詠,非其性情,極雕繪而不能親也。"詩人和常人的區別就在於能否萃天地之清氣,知花香鳥浯之性情。

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壹方面關心民生疾苦,壹方面又熱愛大自然,善能領會鳥語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詩人陸遊很多詩詞反映他留心花香鳥語,細致觀察物倏變化的詩句。

他在《初冬》詩說: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枕上作》: 臥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歸》: 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 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這些詩句,大都是詩人晚年在浙江紹興家鄉時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論是在新春或初冬,還是三更風雨都夙興夜寐,無時不刻不在觀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觀察物候,而且還用鳥類預告農時。陸遊在《鳥啼》詩雲: 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 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 三聞聞黃鸝,幼婦憫蠶饑; 四月鳴布谷,家家蠶土簇; 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人言農家苦,望晴復望雨, 樂處誰得知,生不識官府。 陸遊在《禽聲》又雲: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聲聲,似乎在催促人們趕快春耕,免誤農時。 杜甫晚年進入四川,對於杜鵑鳥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詩中說: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 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

我昔遊錦城,結廬錦水邊, 有竹壹頃余,喬木上青天,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二、物候定律 在廬山的花徑石門兩側刻著壹幅對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

說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詩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馬,於四月九日偕同詩友登上廬山,暢遊大林寺,花徑舊屬大林寺,那時大林寺多清流蒼石,勁松瘦竹,人跡罕到。時值暮春,江南芳華菲盡,而此處桃花嫣然盛開,白居易見此情景大感驚奇,便寫了《遊廬山大林寺》壹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 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後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壹個問題,為什麽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於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士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不同也。"廬山山勢高,氣溫低,春季姍姍來遲,使得花期也相應地推遲了。

廬山最高峰是海拔1747米,花徑海拔高度也在1094米以上,由於高度和地形的影響,。

3.物候規律的詩句,並介紹壹下

如:“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卻依然白雪皚皚,只有寒冷,沒有爛漫的鮮花,這是由於高下的差異。“天山”海拔甚高,氣溫自然偏低。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通過蟋蟀七八九十月份蟋蟀活動地點的變遷來揭示氣候變冷。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桃花》)

道出了山地氣候與平原氣候的差異。(形象地反映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在山區物候的垂直差異)

4.有關於物候現象的例子,分別從緯度,經度,高下,古今舉例,不要大

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作比較。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突出說明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的影響。舉例子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現象的影響。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

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壹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擴展資料:

緯度有如下幾種:地理緯度、天文緯度和地心緯度,這幾種緯度間的差數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緯度指的是地理緯度(即繪制地圖時用的緯度)。

地理緯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對應的地面上的弧長。地理緯度把地球看成橢球,即橢球面的法線(同鉛垂線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夾角。通常用度、分、秒表示。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度量,各為0°—90°。每壹緯度之間的寬度基本相等,為110公裏(靠近兩極處稍長些)。

在赤道以北的叫 “北緯”,用“N”作代號;以南的叫“南緯”,用“S”作代號。習慣上稱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北京的緯度是北緯39° 57′。

百度百科-緯度

百度百科-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