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黎淳的典故

黎淳的典故

據潛江舊誌載,黎淳狀元公這麽壹帶頭,四方的文人學士們便相繼賡和,以致輯成了花封堤詩歌壹集,可惜未能流傳下來。

黎淳來到潛江,在壹年後的成化九年,他為澤口的觀音閣改名為新洲寺。據舊誌:“明天順間,知縣呂文因(襄河)水漲倏成壹洲,遂創觀音閣,以鎮水勢。成化九年春,華容學士黎淳更名新洲寺。”但這位華容學士黎淳不僅僅只是為觀音閣更了個新洲寺名,而且還給新改的新洲寺題了詩:“邱阜俄生百丈淵,果曾滄海變桑田。沙填鰲極中藏寺,地瑣龍宮下有天。琴劍萬千余裏客,帆檣七十二灣船。江靈識我題詩意,岸草汀花散滿前。”自從有了黎狀元的題詩後,新洲寺便知名於江漢平原,知名於漢江中下遊,甚至使得清光緒年間編纂的潛江縣誌,把它列為全縣66座寺廟之首,加以記載並闡釋它的演變。此三首詩之外,黎淳狀元還為潛江的蓮華寺、大佛寺也寫了詩。和封建時代的許許多多文人雅士壹樣,黎淳也是壹個對道觀佛寺極懷感情的人。因為佛寺是外來文化“華夏化”的結晶,道觀佛寺都是存列百般藝術精品的文化大殿堂,文化人又有誰不願意涉足呢?現在的問題是,題名為《蓮華寺》《大佛寺》的兩首詩,是成化七年為花封堤而來時寫的呢,還是為觀音閣改名新洲寺的成化九年寫的?我們推想,黎淳這壹次到湖北後,從今天的漢口買舟,沿漢水西行,在澤口上坡時看了觀音閣,並為之改名題詩,然後,在潛江縣衙壹幫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了澤口接官亭小憩。閑聊中,也許是黎淳先開口問及潛江還有哪些佛寺,通過主人介紹又按照黎淳的要求陪同他參觀了大佛寺、蓮華寺,於是上述兩首詩歌便在狀元筆下產生了。這種推斷,應該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