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蟈蟈的古詩句

關於蟈蟈的古詩句

1. 描寫“蟈蟈”的古詩句有哪些

《促織》[ 唐 ]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譯文: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麽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難以穩睡到天明。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壹二兩句寫自然環境,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淒愴落寞之感;引發後兩句書寫的思憶之情,思念家中小兒此時可能還在挑燈夜戲,挑逗鬥蟀。

孤獨之時幻想天倫之情,蕭索之景催發想念嬉耍之樂。《夜書所見》[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淒情暖意、歡懷掛心。

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裏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鬥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淒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

悲歡交織,以歡掩悲。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壹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

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

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壹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壹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壹曰 " 百代" ,壹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促織》鑒賞: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復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麽,或要求著什麽,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

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

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壹激,往往不禁淚下。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

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裏、在屋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麽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織灑下淚水。

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著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最後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夜書所見》中的“見”是壹個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見,所見的意思。所以在這裏應讀“jiàn”。

壹二句寫悲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三四句敘歡情,深夜挑促織,異地思歡情。壹悲壹喜,悲喜交潛,以歡掩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強烈思親之情。

虛實相益,以實映虛。全詩四句中壹、二句寫所見實景:葉落聲寒,水動風涼。

三、四句寫引發想象:黑夜明燈,童觀蟋鬥。所見所聞,或明或暗,虛實相映。

滿耳秋聲,滿目秋夜,滿懷鄉情。實中有虛,寓虛於實,言寥寥而意無盡!心馳神往,遠近互動。

詩人因身受寂夜孤單之苦,而產生眷戀遠方親人之心。雖身在千裏之距,嬉戲場景猶在眼前。

近處寒葉聲聲擾,天倫樂事曼曼來。那物那景,直教人無限唏噓。

冷暖兩分,“寒”“挑”傳神。“寒”字壹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淒清之意。

“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寫出兒童的專註嬉戲、輕挑細撥、忽屏息觀鬥、忽乍喜興呼的鬥蟋蟀場面,全在壹“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挑”出了。

2. 描寫“蟈蟈”的古詩句有哪些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壹燈明.《七律·捉蟈蟈》 現代 藍星陌野黧蟈振翅鳴,吱嘎悅耳誘頑童。

躬身貓步屏吸氣,瞠目鷹神仿叫聲。任爾狡猾藏草隙,何抵機警入羈籠。

委屈往日沖殺將,冤掛軒檐成伎伶。《詠絡緯》 現代 葉壽楨兒時養絡緯, 夜夜唱窗扉。

唱到聲嘶死, 身僵誠不違。《絡緯養至暮春》 清 康熙秋深厭聒耳,今得錦嚢盛。

經臘鳴香閣,逢春接玉笙。物微宜護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轉,安然比養生。《長相思·其壹》 唐 李白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3. 形容蟈蟈的詩句

清代吳江詞人郭廩的《瑣寒窗·詠蟈蟈》絡緯啼殘,涼秋已到,豆棚瓜架。

聲聲慢訴,似訴夜來寒乍。掛筠籠晚風壹絲,水天兒女同閑話。

夜書所見宋 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昨天,妳還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叢 有妳的同類和不知名的小蟲 此彼彼起的歌喉. 妳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鍵 蟬翼般顫抖 壹不小心的高八度 卻落入了囚籠 夢寐以求的叢林之戀 竟緣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氣息 怎聽不見了 同伴們的喁喁唏嚅? 妳再也走不出那纖細的草欞 回不到了熟稔的叢林 不知妳將為誰吟詠 淒冷的唳風秋雨 伴妳壹起雕零。

4. 關於蟈蟈的詩詞

1.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

妳和成熟的太陽成為友伴;

妳們密謀用累累的珠球,

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樹背負著蘋果,

讓熟味透進果實的心中,

使葫蘆脹大,鼓起了榛子殼,

好塞進甜核;又為了蜜蜂

壹次壹次開放過遲的花朵,

使它們以為日子將永遠暖和,

因為夏季早填滿它們的粘巢。

2.誰不經常看見妳伴著谷倉?

在田野裏也可以把妳找到,

彌有時隨意坐在打麥場上,

讓發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

有時候,為罌粟花香所沈迷,

妳倒臥在收割壹半的田壟,

讓鐮刀歇在下壹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過小溪,

妳昂首背著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

妳耐心地瞧著徐徐滴下的酒漿。

3.啊.春日的歌哪裏去了?但不要

想這些吧,妳也有妳的音樂——

當波狀的雲把將逝的壹天映照,

以胭紅抹上殘梗散碎的田野,

這時啊,河柳下的壹群小飛蟲

就同奏哀音,它們忽而飛高,

忽而下落,隨著微風的起滅;

籬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園中

紅胸的知更鳥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裏高聲默默咩叫;

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4.走在路上,蟈蟈叫過不停,它的叫聲有節奏,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吸引了壹雙雙羨慕的眼光和贊美的聲音,我心裏象吃了蜜壹樣甜。

5.正在我們高興的時候,又傳來壹聲聲蟈蟈叫,而且那聲音比上壹只更加悅耳,更加響亮。我們確定了方位,發誓要捉住它。我們翻翻草堆,仔細看看它有沒有用那美麗的綠顏色將自己偽裝起來,但我們始終沒發現它。這時,我猛壹擡頭,看見壹只油綠油綠的大蟈蟈正趴在草梢上,十分顯眼。

6.這只蟈蟈也太熱鬧了,我把它裝進了壹個透明的塑料瓶裏,讓它能看見外面。我本以為它不會叫了,可是,還不等到壹分鐘,它就“色拉色了”的叫了起來,叫聲非常大,我都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我又掐自己的臉又掐自己的手,想讓我從“夢中醒來”。可是,不論我怎麽掐自己,它就是直叫,過了二十秒鐘多,才停下來。可見,這只蟈蟈是這麽愛叫呀。

7.這是壹只非常漂亮的蟈蟈。它的身體不過於指頭大小,姿態卻是活靈活現,令人忍不住想去撫摸它,它渾身綠油油的,是壹種綠湖壹般的深綠,只有肚皮才是晶亮的翠綠,綠的甚至有點透明,像是蒙上了壹層霧。觸腳細而長,毛茸茸的,彎曲著,隨時都要蹬出來,而翅膀呢,卻是壹張壹合,顯得頗有活力。它的頭很大,幾乎占了身體鼎壹半,棗紅色的眼睛機靈地轉動,似乎要說什麽,頭上的觸角呈褐色,搖搖晃晃,好似戲臺上武生演員的花翎子,微波壹般的閃啊閃,把人的心都閃醉了。

8.我在竹籠邊,玩著壹只小蚱蜢。蟈蟈猛地蹦到竹籠條上,眼睛睜得大大的,我把小蝗蟲放到竹籠裏,蟈蟈用鼻子嗅了嗅,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心滿意足地在籠子內散步。我嚇了壹跳:蟈蟈不僅吃蔬菜,還吃昆蟲呢。

9.我有時候,寫完作業,就到蟈蟈面前看到它的長長的觸角,我就用手輕輕的動壹下它的觸角,他的觸角就往下移動,再壹動,又往上移動,然後開始“吱吱”的叫起來了,就因為它這麽奇怪,才叫他“奇奇”的。

10.我家有壹只蟈蟈,我給它取名叫“奇奇”它個頭很大,是蛐蛐的兩倍,眼睛很小,圓圓的很亮,它長著壹雙又長又細的觸角,它的叫聲很好聽,翠而響亮。

11.蟈蟈有兩種,壹種是青頭蟈蟈,壹種是鐵頭蟈蟈,它們都長著長長的觸角,前面回來個彎,也都長著兩只豆大的眼睛,長著壹張愛吃的嘴,長著壹對綠色的翅膀。它們不同的地方是:青頭蟈蟈的脖子是綠色的,而鐵頭蟈蟈的脖子是黑色的,而且還比青頭蟈蟈的脖子堅硬,所以,它就叫鐵頭蟈蟈。母蟈蟈也很特別,不僅分鐵頭蟈蟈和青頭蟈蟈,比公蟈蟈多的是,後面有壹個長長的尾巴,它的翅膀很特別,很短,不會發出聲音,所以,我不太喜歡母蟈蟈。

5. 描述蟈蟈的詩句

《夜書所見》[ 宋代 ]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淒情暖意、歡懷掛心。

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裏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鬥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淒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

悲歡交織,以歡掩悲。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壹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

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

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壹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壹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壹曰 " 百代" ,壹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文心雕龍·物色》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詩壹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763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夜書所見。

6. 形容“蟈蟈”的詩句有哪些

《蓮蓬人》

年代: 近代 作者: 魯迅

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

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

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荊門惠泉》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泉源從高來,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

縈回成曲沼,清澈見肝膈。

瀉為長溪,奔駛蕩蛙蟈。

初開不容碗,漸去已如帛。

傳聞此山中,神物懶遭謫。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

《張安道見示近詩》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人物壹衰謝,微言難重尋。

殷勤永嘉末,復聞正始音。

清談未足多,感時意殊深。

少年有奇誌,欲和南風琴。

荒森蜩蚻亂,廢沼蛙蟈淫。

遂欲掩兩耳,臨文但噫喑。

蕭然王郎子,來自緱山陰。

(其婿王鞏攜來。)

雲見浮丘伯,吹簫明月岑。

遺聲落淮泗,蛟鼉為悲吟。

願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7. 描寫“蟈蟈”的詩句有哪些

《山居雨霽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張碧

結茅蒼嶺下,自與喧卑隔。況值雷雨晴,郊原轉岑寂。

出門看反照,繞屋殘溜滴。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

籬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跡。斷續古祠鴉,高低遠村笛。

喜聞東臯潤,欲往未通屐。杖策試危橋,攀蘿瞰苔壁。

鄰翁夜相訪,緩酌聊跂石。新月出汙尊,浮雲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謬習經邦畫。有待時未知,非關慕沮溺。

《論螻蟈形》

年代: 宋 作者: 賈似道

螻蟈之形最難相,牙長腿短頭尖亮。

尾豁過肩三二分,正是雌頭拖肚樣。

《入秋久矣余熱尚在閏月十五日太平寨始見秋色》

年代: 明 作者: 唐順之

漫漫嵐氣半晴陰,摵摵庭柯葉亂吟。

始覺孟秋雲物至,因知宴歲旅情深。

孤鳶影跕寒巖草,鳴蟈聲連野戍砧。

戈甲滿山乘塞卒,天驕何處欲相侵。

《次韻溫伯雨涼感懷》

年代: 宋 作者: 範成大

窮士病且饑,古今同壹流。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判司誠卑官,未免塵甑憂。

窮山更癉暑,憊臥不舉頭。

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

晨朝墨雲作,疾雷破山丘。

排檐忽飛溜,蛙蟈鳴相酬。

朱冠領熱屬,橫潰輸壹籌。

新涼蘇肺氣,踏濕登城樓。

好邀雲雨仙,長袖按梁州。

吹水添瓶罍,凈洗千斛愁。

何從有此段,冰廳冷如秋,

但覺詩思生,爽氣入銀鉤。

章成竟何用,知能救窮不?

湯子亦旅食,回望家還羞。

倡予敢不和,***作商聲謳

《池上對月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劉克莊

怒蟈喧幽耳,饑蚊攪熟眠。

願為修月戶,住在廣寒邊。

8. 描述蟈蟈的詩句

《夜書所見》

[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淒情暖意、歡懷掛心。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

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裏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鬥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

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淒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悲歡交織,以歡掩悲。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壹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

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壹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壹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

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壹曰 " 百代" ,壹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文心雕龍·物色》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詩壹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夜書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