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北方長期戰亂,大量人口遷徙或流亡到南方,向來繁榮的黃河流域民生雕敝,中原的重心因而由北方向南方轉移,南方開始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的中心。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終於在南朝出現了第壹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謝靈運。
謝靈運是東晉謝玄的孫子,後來襲其康樂公爵位,劉宋代晉後被降為侯爵,謝靈運對劉宋政權多有不滿,於元嘉十年被殺。
謝靈運有大量的財富和壹定的權柄,這是他遊樂山水及創作山水詩的先期便利條件。
謝靈運的詩內容上以描摹山水景物為主,他的藝術特點是追求形似,極力刻畫景物的細微之處。因為用文字來描繪景物的外在特征很難,為了貼合現實地表述,謝靈運在五言詩中常常自創詞語,所以他的詩偶爾會有生硬拗口的缺點,但因其主要使用白描手法,很少用典和粉飾,還是能給人以代入感和清新明麗的美感,與兩晉的繁縟雕飾詩風產生很大區別。如《登池上樓》:
其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壹句,後人稱之“萬古千秋五字新”,《南史》記載,鮑照評價其詩中景物描寫,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謝詩還有壹個特點,就是用玄言說理的方式結尾,當然除了詩的結尾,有時候中間也會插入,如“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但其“山水+玄言”模式,確是最顯著的特點。
因為謝詩並不像陶淵明的田園詩那樣將自己置身其中,而是純客觀的景物描繪,其中並不包含作者自身的感情線索,所以其說理就顯得突兀,與寫景並不相幹,成為全詩的負累。
但作為山水詩的知名詩人,他的景物描繪亦相當優秀,所以還是對當時及後世產生很大影響,成為南朝詩風轉變的開啟者。
鮑照出身低微,因門第觀念而屈居下僚,郁郁不得誌。其詩歌作品以樂府詩成就最高。
唐杜甫有“俊逸鮑參軍”的評價,實為確評。如:
這首詩,開邊塞詩先河,俊健雄壯而描摹細致,如“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讀來生動可感,如置身塞外寒川。
又有抒發不遇之情的作品,如:
劉宋時期文壇,逐漸擺脫了玄言詩的風氣,受詠古詩及文字雕琢風氣等影響,開始註重典故的使用,使典用事之風興起。
這種文風最初的代表是傅亮,但他的作品主要是應用文,其後的用典詩人當屬顏延之、謝莊最有代表性。
顏延之的詩有用典過多的弊病,影響到詩歌形象和意境的創造,這也是註重用典的詩人常見的缺點。
鍾嶸《詩品》批評顏延之、謝莊“文章殆同書抄”;《南史》記載,鮑照亦批評顏延之“鋪錦列繡,亦雕饋滿眼”。
但顏延之亦有擺脫典故詞采束縛,較好地抒發感情的作品,以《五君詠》為其代表作:
《五君詠》以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向秀、阮鹹、劉伶五人為歌詠對象,借之自我抒懷,全詩音韻鏗鏘,感情外露,是其本人狂放不拘、耿介傲岸的真實寫照。
南齊永明年間(483~493),終於出現了以講求聲律為特色的新體詩——永明體。
永明體的最大特色是對詩歌語言的聲律作出規定,它的出現,為近體詩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
在陸機的《文賦》中,就已經提出“暨音聲之叠代,若五色之相宣”,要求文學作品中,用字要註意音韻的變化,但此時的觀點,只是比較籠統的理論。到了永明體出現,才有了對作品音律的人為規定。
永明體聲律,以平、上、去、入四聲為基礎,將詩文中音律單調或不協調的現象,歸納為“八病”。
但此時的聲律學說,無疑是不成熟並且過於苛細的。如此死板細致的規定,也會給詩歌創作及情感表達帶來束縛,即使是永明體代表詩人沈約和謝朓,也不可能完全遵守,因此此學說的提出,也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
從文學發展角度看,“永明體”聲律理論是壹大進步,它使掌握音節調配的規律和自覺進行音節搭配成為可能,為近體詩的成型奠定了基礎。
除了“聲病學說”,永明體詩人還有壹些文學主張值得壹提:《顏氏家訓》記載,沈約提出文章應“從三易”,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易見事指反對生僻典故,易識字指反對生僻字,易讀誦就是強調文章聲音的抑揚頓挫感。
此處引用兩篇永明體詩歌:
永明體因受聲律規定的束縛,篇幅不可能過長,但音節和婉流暢,詞句清麗,用典平易貼切,感情深摯,朗朗上口。
新體詩:古體詩到近體詩之間的過渡形態。從永明體詩人開始,到近體詩定型前,符合相應特征的作品均屬於新體詩,新體詩中,還要求詩句之間的對偶。
永明體最傑出的詩人,與謝靈運同族,因此與其並稱為“二謝”或“大謝小謝”。
與謝靈運相比,謝朓的詩更加情景交融、詩意連貫,沒有語言生澀和玄言結尾的問題。但其詩欠缺謝靈運奇崛的筆力,境界相對狹窄。
謝朓詩音節和婉,自然流暢,具有永明體詩歌的***同特征。
謝朓還有壹些小詩,五言四句,風格清秀內容婉轉,與後來唐代五言絕句很相似,應是受其影響。
謝朓是南朝最優秀詩人之壹,對梁陳詩風影響很大,對唐代詩人更是影響深遠,如李白就對謝朓極為推崇。
南齊後期(公元494年),殘暴的齊明帝蕭鸞繼位,受宮廷政治鬥爭影響,永明體作家受到牽連,王融被殺,沈約、謝朓、範雲等被外放,所以後期他們的作品往往脫離永明體束縛,不再把註意力放在聲律技巧上,而是將各自的真情實感灌註於作品之中,體現出個性化創作趨勢。如:
太平年間,各種外在的技巧,尚有凸現才幹的成分,亂世之中的詩,卻常常是肺腑之言,情真意摯。
詩風轉變後,卻依舊帶有永明體的遺韻,並不是簡單的回到古體詩,所以這段時期的創作,可以視作永明體的新風格,也可以當成古體詩的新流派。
蕭鸞在位僅五年即死,“竟陵八友”之壹的蕭衍大權在握,於公元502年建立梁朝,取代了南齊。
蕭衍本身是文人,繼位後也熱衷於提拔文人,但他身為君王,不可能專心寫作,所以許多文人聚集在太子蕭統身邊,形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文人集團。
蕭統主張文學作品要兼具“麗”和“雅”,麗,指文學的形式美,雅指儒家正統的文學觀念,這其中自然有他作為太子的身份地位原因。蕭統的詩並無特色,他最大的貢獻是主持編選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文選》。
公元531年,太子蕭統病卒,蕭綱繼為皇太子,但他的文學觀念與蕭統的雅麗並不相同,而是過度強調詩歌的形式美而忽略內涵,加之他們生活範圍本身就很狹小,所以題材也極其有限,多為詠身邊事物及女性體態,最終形成了“宮體詩”。
宮體詩要求詩歌:語言華麗、對偶精切、用典繁密、音韻和諧,可以說把詩歌外在的技巧整個歸納到壹起,如:
宮體詩在內容和格調上缺點明顯,甚至個別作品格調低下,艷情描寫露骨,但宮體詩第壹次大規模描寫女性外在美,這也是對傳統詩歌的突破。
同時,宮體詩對對偶及平仄的把握更為圓熟,在形式技巧上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是古體詩向近體詩演進的壹大助力。
《玉臺新詠》是繼蕭統的《文選》之後,由蕭綱主持編選的,因其宮體詩的艷風廣受批評,所以蕭綱便命令徐陵收集西漢以來的所有類似艷體詩的相關作品,以和蕭統所遺留的雅麗詩風抗衡,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玉臺新詠》***收錄西漢以來有關女性題材的作品六百六十多首,裏面包括《孔雀東南飛》、曹植《棄婦詩》、庾信《七夕詩》,還包括許多樂府詩如《羽林郎》《董嬌嬈》等,以及王獻之《情人桃葉歌》,玄言詩人孫綽的《情人碧玉歌》等,都賴此集得以傳世,貢獻之大,足以不朽。
316年,匈奴王劉曜攻進長安,西晉滅亡,西晉王室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鄴,統治南方,而長江以北則陷入了長年的戰亂和政權的並立、更叠中。120多年,先後有多個政權出現,史稱“十六國時期”。
民生雕敝,更有壹些少數民族政權仇視漢人,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所以這段時間,詩賦的創作少之又少,影響較大的作品,只有女詩人蘇蕙的《回文詩》了。
蘇蕙的《回文詩》又稱《璇璣圖》,總計八百四十壹字,縱橫各二十九字,縱、橫、斜、交互、正、反讀或退壹字、叠壹字讀均可成詩,可謂巧妙無雙。
南朝樂府中,藝術水平最高的當屬《西洲曲》:
北朝樂府中,《木蘭辭》和《敕勒歌》是其冠絕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