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端午節 , 風俗 , 感傷失意 譯文及註釋譯文
到處采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五色絲帶纏繞著手臂唱歌跳舞。我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
過去的事不要評論衡量,屈原忠義氣節,可與日月相比。讀完了《離騷》總能感到悲傷。沒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樹蔭底下乘涼。
賞析“空惆悵”慨嘆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處處忙”道出了端午時節的忙碌。兒***女,慶端陽,描摹出壹幅合家團圓***度佳節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日之 *** 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纏五色臂絲是荊楚之地的壹種民族風俗,是在端午節由孩子們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這種五色的臂絲又叫“朱索”或者“長命縷”,據說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闋的最後兩句“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將全詞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為下闋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調,為抒情作了鋪墊。“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壹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為愛國詩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闋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就是寫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論量”,確實,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千年忠義氣,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華,終明兒不滅,將屈原的千古大義與日星之光相提並論,並不為過,大忠大義,理當被永世銘記。“離騷讀罷宗堪傷”,此壹句不單單寫出了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千年已過,便是何等的悲歌大義,又能被幾人記得呢?便是記得,又有幾人能解?樹轉午陰涼,端午之時的燥熱天氣,能得壹份的涼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嗎?結尾由情歸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絕之意。
本曲以端午節為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壹幅熱鬧繁忙的景象,與下片的“無人解”形成鮮明對比。但沅湘之水卻把作者帶入了歷史,通過紀懷屈原抒發自己對元朝覆滅的感傷和不仕明朝的節烈,“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等詩句傳達就是作者的傷感失落,而“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則表明了作者對元朝的忠貞決心。“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是古詩詞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余韻繚繞的效果。作者的悲觀絕望之情溢於言表。
歷來寫端午的詩詞都很多,多半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誌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梅堯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戴叔倫)。
創作背景 《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詩人、詞人舒頔的作品,作於明朝建立(1368年)之後的壹個端午節。舒頔生平處於元明之際,《新元史》稱他“遭逢亂世”,“嘗避寇巖谷,被執,頔正色叱賊(指朱元璋等起義軍),賊感而釋之”。他忠於元朝,入明不仕。舒頔(dí)(壹三○四~壹三七七),字道原,績溪,(今屬安徽省)人。擅長隸書,博學廣聞。曾任臺州學正,後時艱不仕,隱居山中。入朝屢召不出,洪武十年(壹三七七)終老於家。歸隱時曾結廬為讀書舍,其書齋取名“貞素齋”。著有《貞素齋集》、《北莊遺稿》等。《新元史》有傳。舒頔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幹。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飲酒莫辭醉,醉多適不愁。 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 三千丈清愁鬢發,五十年春夢繁華。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