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火燒雲資料,急急急急!!!!!!!

火燒雲資料,急急急急!!!!!!!

在清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或者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天邊的雲彩常常是通紅的壹片,像火燒的壹樣。人們把這種通紅的雲,叫做火燒雲,又叫朝霞和晚霞。有時候,沒有雲,天邊也會出現火紅的顏色,這叫火燒天。

火燒雲是日出或日落時出現的赤色雲霞。火燒雲屬於低雲類,是大氣變化的現象之壹。它常出現在夏季,特別是在雷雨之後的日落前後,在天空的西部。由於地面蒸發旺盛,大氣中上升氣流的作用較大,使火燒雲的形狀千變萬化。火燒雲的色彩壹般是紅通通的。火燒雲的出現,預示著天氣暖熱、雨量豐沛、生物生長繁茂的時期即將到來。

[編輯本段]成因簡析

我們已經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混合成的。這些顏色的光的波長不壹樣,紅色光波最長,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氣的分子和空氣裏飄浮著無數細小的灰塵和水滴,它們都能夠把太陽的各色光線分散開來,這叫作散射作用。太陽光中的光波波長越短的,像紫色、藍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開來;波長越長的,像紅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陽光是斜射的,它通過空氣層的路程比較長,受到散射就減弱得很厲害。減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減弱得最少的是紅色或橙色光。這些減弱後的彩色陽光,照射在天空中、雲層上,就形成鮮艷奪目的彩霞。天上沒有雲的時候,懸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氣層較薄,太陽光裏的紅、橙、黃、綠幾種色光幾乎全部通過,只把青、藍、紫幾種色光攔住,而這幾種光中,又數藍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個天空染成了藍色。

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太陽光射到地面上,穿過的空氣層要比中午太陽當頂的時候厚壹些。太陽光中的黃、綠、青、藍、紫幾種光,在空氣層裏行走沒有多遠就已經筋疲力盡,不能穿過空氣層。只有紅、橙色光可以穿過空氣層探出頭來,將天邊染成紅色。

火燒雲可以預測天氣,民間流傳有諺語“早燒不出門,晚燒行千裏”,就是說,火燒雲或火燒天如果出現在早晨,天氣可能會變壞;出現在傍晚,第二天準是個好天氣。

[編輯本段]文學描繪

作者:蕭紅

晚飯以後,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爺爺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妳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妳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雲從西邊壹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壹會兒紅彤彤的,壹會兒金燦燦的,壹會兒半紫半黃,壹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壹會兒,天空出現壹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人起到它背上,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馬腿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壹條馬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就變模糊了。

忽然又來了壹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兇猛,它在前邊跑著,後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跑到哪裏去了,大狗也不見了。

接著又來了壹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大石頭獅子壹模壹樣,也那麽大,也是那麽蹲著,很威武很鎮靜地蹲著。可是壹轉眼就變了,想再看到那頭大獅子,怎麽也看不到了。

壹時恍恍惚惚的,天空裏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麽也不像,什麽也看不清了。必須低下頭,揉揉眼睛,沈靜壹會兒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愛好它的孩子。壹會兒工夫,火燒雲下去了。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有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壹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壹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壹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壹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壹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紮、抗爭的壹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編輯本段]壹、早年生活

1911年(農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壹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壹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壹女三子,蕭紅是第壹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壹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壹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壹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鬥爭。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壹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編輯本段]二、求學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壹女子中學。

在蕭紅在哈爾濱讀初中期間,由六叔介紹,與哈爾濱道外三育小學教師汪恩甲訂婚。

在第壹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築鐵路的遊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願。蕭紅在這壹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壹直站在鬥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並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春節後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壹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裏為背景寫的。

[編輯本段]三、結識蕭軍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汪恩甲壹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並因此結識青年作家蕭軍。兩人壹見鐘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舒群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道裏新城大街(今道裏尚誌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裏商市街25號(今道裏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編輯本段]四、走上文學之路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可紀念的楓葉》、《靜》、《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蕭紅最早(1932年)創作的詩歌。

《幻覺》是蕭紅認識蕭軍後,創作的壹首詩歌(1932年7月30日),後發表在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國際公園》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壹篇紀實散文《棄兒》(載長春《大同報》副刊《大同俱樂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壹篇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壹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於道裏水道街(今道裏兆麟街)的壹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裏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壹些***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於引起敵偽特務機關註意,劇團於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做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

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裏的舒群壹家住在觀象壹路壹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這年9月9日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系,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由於青島局勢緊張,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舒群被捕,蕭紅、蕭軍處境危險。1934年10月底,他們離開青島去上海。

五、與魯迅的交往 蕭紅、蕭軍到上海後,住在拉都路福顯坊內壹處二樓上。魯迅先生非常關心他們到上海後的生活、思想和寫作情況,但因當時上海環境險惡,鬥爭殘酷復雜,無法會面,只好通過書信聯系。魯迅先生多次給他們寫信,表示極大的關切,在精神上給他們很大鼓舞,為他們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壹次會面。他們向魯迅先生介紹了東北的鬥爭情況和自身的遭遇,魯迅先生也給他們講了上海的鬥爭局勢以及文藝界的情況,並同意推薦他們的作品出版。臨別時,為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魯迅先生將壹些錢交給他們,並讓夫人許廣平將蕭紅的書稿帶回。

與魯迅先生的這次會面,對蕭紅、蕭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加深了他們與魯迅之間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使他們得到魯迅的悉心指點,從魯迅那裏學會做人、做學問,為今後在上海立足,並從事文學創作,鋪平了道路。

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壹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並出版了“奴隸叢書”。

此外,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關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蕭紅等人的書稿不但被介紹到當時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鄭振鐸主編的《文學》,有時還轉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那裏。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後寫的第壹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隨後,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在上海發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誌上發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成為壹顆閃亮的文學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