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關於古琴的詩詞欣賞
1《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李白
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聽琴似乎最好在月色之中。夜深人靜,月色如水,壹曲琴音,最能動心。詩中《悲風》、《寒松》、《白雪》、《綠水》都是古曲名,可謂景中有曲,曲中有情。廣闊天地,人生孤寂,又該到何處去尋覓知音?
2 夜琴
白居易
蜀桐木性實,楚絲音韻清。
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
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
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3 船夜援琴
唐 白居易
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古人寫音樂,似乎很容易陷入“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自傷之中。但白居易的這兩首詩卻都沒有這種自憐的格調。壹首是“亦不要人聽”,壹首是“兩耳是知音”,透著壹種“我懂自己便已足夠”的格調。的確,天地皆可為聽眾,壹人亦能醉其中,在琴音中放飛自己的思緒,暢想古今,又何嘗不快樂?
4 《琴詩》
宋代: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首先先翻譯壹下這首詩: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裏為什麽不響呢?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妳的手上聽不到聲音?這首短短小詩其實頗具哲理,蘊含了詩人對“存在”的思考。琴聲到底是如何發出的?既需琴這個物件,也需人的手指彈動,互相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佛教中的這段話就是最好的闡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5 聽蜀僧浚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壹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前面提到的詩,有寫知音難覓的孤寂、自得其樂的從容、琴音何來的哲理,但若論寫琴音的美妙和琴技的高超,還是要看這首詩。蜀地的這位和尚,彈琴猶如萬壑松濤之聲,氣勢磅礴,余音裊裊,融入鐘聲之中。此等琴音,可以滌蕩心靈,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