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清明節蕩秋千的詩句

關於清明節蕩秋千的詩句

1.清明節為什麽要蕩秋千

關於秋千的起源,壹說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壹項習武活動衍變而來。《古今藝術圖》說:“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趟者。齊桓公伐山戎,流傳中國。”“山戎”也叫“北戎”,春秋時代居住在河北東部,與齊、鄭、燕等國境界相接。另壹說法源於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在後院祈禱千秋之壽,令宮女耍繩戲為樂,本為千秋,是祝壽之詞,後世倒語稱為“秋千”。與此說相關,明人陳臥子有詩句:“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

古時候,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才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荊楚歲時記》記載,每年的春天,人們把長繩拴於高大的樹叉上,女子穿著五彩繽紛的艷麗服裝坐在上面,前後擺動,在空中起飛蕩漾。唐宋時,蕩秋千被稱為“半仙之戲”,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清明蕩秋千極為盛行。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蕩秋千已十分盛行。

山東膠東壹帶除了有與其他地區相同的普通式秋千外,還有另外兩種。壹種是“旋轉式秋千”:先在地上栽壹木樁,樁上放壹轉盤,繞轉盤系麻繩四對,擱置木板,戲者坐於木板上,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之旋轉起來,停飛自動。另外壹種是“紡車式秋千”:此種秋千因形似紡車而得名。秋千兩人戲蕩,兩端各坐壹人,旁邊有人助動,旋轉如風車壹般。

2.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

1、蕩秋千有!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壹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代,秋千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打秋千時,人在空中蕩來蕩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

3.清明節的詩句

描寫清明節的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也為後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盯譏馳客佻九寵循觸末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參考資料:

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63876.html。

4.清明節為什麽要蕩秋千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壹種運動。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並流傳至今。

早在原始社會,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民間最早的秋千活動,人們稱為“千秋”。傳說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時只是壹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這個祝壽詞沖突,而改為“秋千”,後來就改為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期,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嬉戲玩耍的遊戲,女子們衣衫裙裾隨風飄動,搖曳多姿,甚是好看。 重點; 清明時節,中國民間還有“蕩秋千”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秋千”源於民間勞作,唐宋時期盛行。清明節蕩秋千,古時女人最愛。

5.清明節的為什麽要蕩秋千

清明節的古老習俗——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代詩人韋莊的詩作,反映了在陜西地區,女子過清明節流行蕩秋千的習俗。

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裏也安設秋千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

6.有哪些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1、朝中措·清明時節 宋張炎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壹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2、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