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陽山碑材的詩句

關於陽山碑材的詩句

1.為陽山碑材作詩的杜枚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杜牧詩人是唐代的。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請給我壹些關於陽山碑材的資料,稍多壹點,謝謝

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那裏的石材很好。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陽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壹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並顯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為取此石材,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石匠累死皇家采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壹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壹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壹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但這壹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開采陽山碑材為主脈設計建造的,力求再現歷史場景。

3.陽山碑材的碑材來歷

陽山碑材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為頌揚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開鑿的神功聖德碑遺址,為取此石材。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侄兒朱允炆的帝位,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壹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99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31167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

4.春遊陽山碑材作文

早就聽說陽山碑材了,帶著許多疑問,我和爸爸媽媽今天壹起去那裏參觀。

春天真是壹個旅遊的好季節,自然我的心情也非常的好。 車子出了中山門,往湯山方向,過了20多分鐘後便到了陽山。

我們沿著山路向上走,我先看見了壹個巨大的碑材,壹端與山體相連,這就是碑座。我上去看了看,足有壹個籃球場那麽大。

我們又沿著山路向上走,看見了壹個巨大的碑材,比碑座略小壹些,這就是碑額。它完全與山體分離。

碑額後面不遠處還有壹塊長條形的巨大碑材,也只有壹端與山體相連,這就是碑身。如果把三塊碑材豎起來,足有70多米高,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

我們爬到山頂上,只見樹木已長出了嫩葉,小草也都探出頭來,俯看碑材,感到十分壯觀。我站在山邊都有些害怕,可想而之,古代的石匠們披星戴月開鑿出巨型石碑是多麽的不易呀! 回家的路上,我想:“陽山碑材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我們都應該好好保護它。”

5.陽山碑材參觀記

走進大明文化村,第壹眼就看到了仿古的青磚,復古的房子。裏面有禦膳房,當店,豆腐坊。。。。。。其中我最喜歡當店,我覺的它最有特色,門口壹個大的當字。裏面壹個很高的櫃臺,是專門當東西的櫃臺。旁邊壹個大牌子上寫著壹段當店的介紹。接著往裏走路上全是石頭很陡峭,還有很多可怕的蟲子,我們班很多女生都尖叫了。(過了大約30分鐘左右)終於到山頂了!我看見我面前出現了壹塊巨大的石頭,老師說這就是陽山碑材。我們驚嘆不已,看了介紹知道了壹些關於陽山碑材的資料:陽山碑材又稱孝陵碑材,遺存於南京市東郊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距南京市區約23公裏。陽山碑材是壹個南京的旅遊好去處。附近還有湯山猿人洞等等。 該處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場,陽山碑材是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巖開鑿出來的,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其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噸;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噸;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噸。將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壘起,總高度78米,總重31167噸,確為舉世罕見,碩大無朋,令人嘆為觀止。難怪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驚嘆: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 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公元

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侄兒朱允炆的帝位,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壹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為取此石材,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累死采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壹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壹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壹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 陽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為頌揚其父朱元璋功德而鑿的。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額三塊,如果將它們拼合後豎立起來,總高度可達78米,堪稱絕世碑材。但這壹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此次新建的明文化村,就是以開采陽山碑材為主脈設計建造的,力求再現歷史場景。

6.對於南京陽山碑材的看法(急)

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壹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

為取此石材,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累死采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但這壹絕世碑材最終未被使用,依然留存在原地,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壹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壹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壹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7.遊陽山碑材作文

今天上午, 天氣晴朗,萬裏烏雲,湛藍的天空壹碧如洗,就像壹條藍色的綢帶 。

我們學校開展了壹年壹度的秋遊活動,目的地是“陽山碑材”。 我壹早就來到了學校,因為我太興奮了,興奮的就連晚上睡覺做夢也夢到了陽山碑材。

壹到教室,我立馬就拿起掃把去打掃衛生,等我打掃完衛生回到班裏時,老師正在講需要註意的事項,老師講完後,廣播裏剛好說:“請四年級到1樓,準備上車。”我們立馬到外面去排隊,很快就上車出發了。

大約過了壹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第壹個旅遊景點“猿人洞”。猿人洞裏面很滑,也很恐怖。

裏頭有很多臺階,有的臺階很高,很陡,很難爬。 但我見到了千年、萬年才能形成的鐘乳石,無比震撼,無比美麗,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思妙想。

第二個景點是“陽山碑材”,也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在到達陽山碑材之前,我們還要再走壹段山路,等爬到碑材面前的時候,我們班有壹部分同學都已經累得 氣喘籲籲,汗如雨下 了。當我看到碑座時,萬萬沒有想到碑座竟然是壹座巨大無比的石頭山被劈開來的樣子,可想而知,當時朱棣是費了多少精力來做這件事的。

陽山碑材的碑身是壹塊很高的石頭鑿出來的。碑額是用壹塊較小的石頭鑿的。

我從資料裏查到:這座碑材是世界第壹大的碑材,總高度78米,相當於壹棟25層高的樓房。總重31167噸,舉世罕見,碩大無朋。

難怪朱棣開鑿以後,卻放在原地沒有運走。清代詩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驚嘆:“碑如長劍驚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

在我看來,壹點不假。 然後,我們又看了“廣東校武”的武術表演。

非常精彩,壯觀。最後看了水上飛獅表演,水上飛獅和傳統的舞獅子不同,它是在水中的梅花樁上進行表演的,真是 精妙絕倫 ,看得我 心驚膽戰 ,替他們捏了壹把汗。

在回學校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次的秋遊活動真是意義非凡,因為這壹次秋遊讓我了解到了更多的歷史知識,增長了我的見識。又開心又有收獲,真是不虛此行啊。

8.關於陽山烈士墓的作文

壹個星期六下午,我和爸爸媽媽去陽山碑材玩。

這天,天氣晴朗,天空壹碧如洗,我哼著小曲來到了陽山碑材的大門前。哇,映入眼簾的是”天下第壹碑”幾個大字,旁邊是無邊無際的樹木,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

走過壹條大道,我們來到了水池旁,水池邊的水特別清澈。湖面上還裝著梅花樁,上面還站著幾位穿著獅子服的雜技演員在表演呢。

走過池塘,我們走上了壹條山間小道,小鳥在枝頭歌唱,溪水在慢慢流淌,各種花草把小道裝點的如此美麗,我們都沈浸在這美景中。突然,小路到了境頭,眼前是壹座用竹子建成的小房子,上面寫著“監工臺”哦,原來這就是當年大臣們監督工人們的地方。

站在監工臺上,壹眼望去,第壹個看到是碑座,它有將近20米高,寬約30米,厚10多米,大約有上萬噸重,是壹個難得壹見的龐然大物!沿著壹條小路上山,在眼前的是碑額,雖然它是陽山碑材三個部分中的老小,可據我目測,也有近10米高,近10米厚,20多米寬,好幾千噸重。“老二”碑身相對於前兩部分就要苗條許多,身高有好幾十米,寬只有十幾米,也薄得多,厚只有四,五米,如果立起來,可能有10幾層樓房那麽高呢。

仔細觀察這些碑材,發現它們都不像現在的碑那麽平整潔,這是為什麽樣呢,因為它們原來都是跟陽山連在壹起的,當時沒有切割機,是皇帝調來了十萬民工,民工們晝夜辛勞,拿著刀子,錘子等工具壹下下鑿開的,所以才會坑坑窪窪的……想到這裏,我腦海裏浮現出壹個情景,在幾百年前的明朝,陽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衣著襤褸的民工,有的在埋頭鑿石,有的在擔起碎石下山…他們的手上,肩上,腳上都磨出了血泡,卻不能休息,有的還遭到了監工的喝斥,有的也許倒在鞭子下就再也沒能起來……最後,陽山碑材初具雛形了,卻發現由於體積重量空前,以當時的運輸工具根本無法運送,殘酷的皇帝才下令終止這個勞民傷財的工程,這就成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陽山碑材。我希望我以後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觀賞祖國的名勝古跡,也希望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