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司馬相如《上林賦》
論起詩意唯美,我國是絕對有底氣的,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擺在那。但近現代為了開民智,推廣基礎教育,很多很唯美的古代稱謂都被慢慢取代了。
比如說有壹種清熱解毒可做豆羹的植物,古代稱之為"繁縷",多麽詩情畫意的名字啊,現在的俗稱卻成了"鵝腸草";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茄子,古代稱之為"落蘇",這當作閨房少女的名稱都很合適好嗎!
那些地名更不用說了,"豈知汝南市,自有壺中天"的汝南成了駐馬店,象征著高潔無暇的瑯琊變成了臨沂?而我們常吃的蘋果在古代也有其他非常好聽的名字,唯美得不得了,接下來就讓我壹起看看古代蘋果到底叫什麽吧。
我們現在用的蘋果是簡體字,是根據簡化而來的,頻果的稱謂則來自於頻婆果。頻婆果其實是從西域傳來的說法,且象征非常美好,經常用來形容佛祖,《翻譯名義集?五果篇第三十二》有雲:"頻婆,此雲相思果,色且潤。"《佛本行集經》卷壹九:"嗚呼我主,口唇紅赤,如頻婆果。"
在古代頻婆果非常珍貴,四大名著之壹的《西遊記》大家都知道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回來後唐玄宗設宴招待他們,期間就上了頻婆果。
但剛才也說了,頻婆果是佛教中的叫法,我們本土的稱呼是什麽呢?書聖王羲之有雲:"林檎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林檎,這是個多麽美好的名字,《宋書?謝靈運傳》曰:"琵琶林檎,帶谷映渚。"
甚至有人專門給林檎寫了首詞,詞的名字就叫《席上賦林檎花》:
"群花漸老,向曉來微雨,芳心初拆。拂掠嬌紅香旖旎,渾欲不勝春色。淡月梨花,新晴繁杏,裝點成標格。風光都在,半開深院人寂。剛要買斷東風,裊欒枝低映,舞茵歌席。記得當時曾***賞,玉人纖手輕摘。醉裏妖饒,醒時風韻,比並堪端的。誰知憔悴,對花空恁思憶。"
蘋果還有個名字叫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雲:"與林檎,壹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
不過有壹點需要註意的是,這裏的蘋果都說的是我們的本土蘋果,綿蘋果。有人估計要問了,蘋果還分本土不本土?是的呢,現在更受大家喜愛的脆蘋果其實是外來物種,我們自己的蘋果其實是口感綿軟的綿蘋果。
我們都知道日本受我國古代影響非常大,甚至非常可惜的說,日本對於我國古代的繼承在某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國內都要好,比如說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唐式木質結構建築群就在日本。
舉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蘋果公司"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在日本的稱呼卻是"林檎公司"。因此當我們已經習慣稱所有蘋果都為蘋果的時候,日本還保留了林檎的稱呼,我們國家的文化別國保存的卻更好,看到這也不知道是可惜多壹點還是惆悵多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