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誌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本文試圖以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為導向, 對Mr. Ediard Connynkam 和丁祖馨、拉菲爾的《再別康橋》兩譯本從?三美論?的角度進行評析, 旨在洞察不同的譯者對原詩不同的解讀, 考察譯者的翻譯風格。
關鍵詞:德國翻譯理論;三美論;直譯;意譯
壹、引言
《再別康橋》這首宛如優雅動聽輕音樂般的抒情詩是徐誌摩最膾炙人口的詩篇,對國內外文學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這首詩中,作者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
當然這壹文化活動離不開翻譯。論文論文參考網如Mr. Ediard Connynkam和丁祖馨、拉菲爾就曾將這首詩先後譯成英語。本文在德國功能學派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大量的實例從?三美論?角度對比分析《再別康橋》的兩種譯文,洞察不同的譯者對原文不同的解讀。
二、關於德國功能翻譯理論
凱瑟林娜?賴斯和漢斯?弗米爾是德國功能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凱瑟林娜?賴斯認為理想的目的語文本應該是譯文的目的在概念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同源語文本是等同的。賴斯提出了三步驟的源語文本分析過程。第壹步確定源語文本的類型。第二步確定原文的文本變體。第三步分析源語文本的風格。賴斯指出,表達型文本強調語言的形式和美學功用,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原文的美學和藝術形式應在譯文中保留。操作型文本的譯文應具有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從賴斯的文本類型及翻譯策略角度來看,《再別康橋》這首詩歌屬於表達型文本,所以譯者翻譯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遞原作者的情感和原文語言的美學功能,下面本文將在?三美論?的指導下分析《再別康橋》兩譯文的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兩譯文如何表達《再別康橋》的情感。
三、譯文語言美學功能的詳細比較
《再別康橋》作為壹首不朽的詩歌,其語言美學的品鑒可以從形美(指譯詩詩行整齊,或長短不齊)、音美(指譯詩押韻,且音有輕重,相間如原詩之平仄)和意美(指譯詩傳遞原詩的神韻)的角度展開。
1.音美的比較。
詩歌是具有很強的音樂藝術性,節奏和韻律要求特別嚴格。中文詩歌的平仄感反映在譯文中應該是譯詩具有抑揚頓挫之節奏美感和押韻。下面主要從?押韻?的角度來分析兩種譯文。
本詩每節2、4行押韻。詩歌前4節每節中第2行的韻腳是平聲韻(level tonal rhyme):?來、娘、搖、虹?,每節的節末韻腳是仄聲韻(Ze tonal rhyme):?彩、漾、草、夢?,前4節讀起來先揚後抑、再揚再抑,聲調循環反復。詩歌後3節整體上聲調也是先揚後抑。全詩抑揚頓挫分明,聲調回環往復,形成壹種余音回蕩、婉轉悠揚的旋律美。
2.形美的比較。
形美即詩的形式上要保持美感,主要涉及?長短?和?對稱?的問題。
Ediard 的譯文與原詩的結構大致相同,比如,?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譯為?Quietly I leave/ Just as I quietly came/I quietly wav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right clouds of the Western sky.?為了準確傳遞原作的形式美,譯者使用倒裝語序達到這樣的效果,而且讀起來瑯瑯上口。
丁祖馨和拉菲爾的合譯也為7節,但除前兩節為4行外, 其余5、6、7句不等,沒能夠展現徐誌摩原作的嚴謹劃壹的行文風格,所以詩歌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形式的文學藝術的美感也未完全被傳達出來。
3.意美的比較。
所謂意美就是在翻譯古詩中,不能錯譯,漏譯,多譯,要傳遞詩的神韻。呂俊教授在闡釋許淵沖的意美原則時寫道:(1)忠實地再現原詩的物鏡;(2) 保持與原詩相同的情境;(3) 深刻反映原詩的意境;(4)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象境。
(1)第1節。Ediard嚴格遵照原文字詞:第1行和第3行譯為Quietly I leave, I quietly wave.對應原文的?輕輕地我走了,我輕輕地招手?。讀來朗朗上口。而合譯的3、4 句的順序與原文相反, 且譯文長度也比原文長,沒有表現出原文的形式美。?輕輕地?壹詞,兩譯本分別譯為quietly, 和softly, gently。筆者更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