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幼兒園古詩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古詩的教學方法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壹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於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壹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壹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飯,每壹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於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壹、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並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後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壹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壹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壹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並且易於接受的壹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並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於這壹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後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後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壹個小故事:幼兒園裏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裏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壹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壹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妳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麽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後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後,教師就可以請願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臺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壹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壹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並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後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後,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並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註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壹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壹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壹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壹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壹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於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壹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壹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壹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