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傾國傾城的容貌,卻令人千百年來折服於她的風采。
她無意於詩賦文學的光照後世,卻讓多少後人在她的傑作面前欽佩由衷。
燦爛的陜西織錦文化,從她靈巧的纖手下發源。
絕代的詩賦才華,造就了令人嘆絕的詩歌矩陣。
她不是西施、楊貴妃。
也不是李清照、朱淑真。
她的手拿得起針線,也舞得動筆。
她便是蘇惠,壹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子。
蘇惠,字若蘭,生於五胡十六國時期,風姿綽約,氣質嫻雅,與前秦將軍竇滔相配為偶,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織錦的女工藝家,其精湛的手工織錦布藝影響深遠,至今還在陜西武功壹代廣泛傳承。同時,她也愛好文學,雅善詩賦。
但她也有世間壹般女子的煩惱——小三介入,丈夫移情。她的丈夫因厭戰不從軍令,被革職發配,淪落之際認識了歌妓趙陽臺,心生愛慕,便納之為妾。她認為丈夫負心,傷心之余心生怨恨,夫妻關系惡化。不久丈夫受命遠鎮襄陽,想帶小妾去,她因此拒絕同往。這種負氣行為,最後使她嘗到惡果——丈夫自此將她冷落,並且斷絕了往來。
丈夫如此的決絕,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感到事態的嚴重,很後悔當初自己的行為。然而她壹個弱女子,又能怎麽辦呢?良人已在千裏之外,她也只能日日登上高樓,淚眼遙望了。多少個漫漫長夜,她輾轉於對丈夫的思念之中,不得入眠。她渴望夢見丈夫,然而夢境總是很少,壹旦有幸入夢,又總是夢見閑人。這使她備受煎熬。無可奈何之下,便只好通過寫詩作詞來抒發愁苦。她寫了幾百篇詩歌,並且對這些詩歌進行了巧妙地編排,通過高超的織錦技術,用五色絲線將句句回穩的兩百余首詩詞繡在八寸見方的錦緞上。這便是陜西織錦文化的代表——《回文織錦璇璣圖》。
此圖為縱橫二十九字,***八百四十壹字的文字方陣,橫讀、豎讀、順讀、倒讀、回文讀、進壹字讀、退壹字讀、左右旋讀皆成詩文,內涵無限,變幻無窮。堪稱詩歌中的五行八卦。
她將這張《璇璣圖》寄給了丈夫,最終贏回了丈夫的心。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若不是因為精湛的織錦技藝和優秀的詩歌才華使其丈夫回心轉意,她的命運與世間大多數被拋棄女子的悲苦命運並無二致。
後來武則天也看到了這份《璇璣圖》,賞玩數日不止,對她高超的織錦技術和詩詞天賦無比欽佩,並且意猶未盡,還親手為她寫下了《璇璣圖序文》。這份屬於女子的榮譽,既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因為能勞動皇帝親自為其作品寫序的女子,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只此壹個。
她就是蘇蕙,是壹個平凡的女子,也是壹個充滿傳奇的女子。
她所制作的回文織錦圖後人無法再復制,也無法繼承,因此成為了壹個詩歌絕唱。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不過幸運的是,她所發明的手工織錦布藝被傳承了下來,經過歷代工藝人的改進,造就了陜西獨具特色的織錦文化,至今仍具有廣泛的影響。蘇繪手織布藝是對這壹頻臨絕跡的手工織錦的傳承和發展,在時尚與傳統的交融中,發揚了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和燦爛的織錦文化。蘇繪手織布藝,不僅是對傳統精湛織錦技藝的繼承,也是對蘇蕙這壹女子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文化的傳承。廣州邁上對蘇蕙這壹傳奇女子充滿敬佩,將這壹人物形象融入蘇繪的品牌設計之中,使世界認識了蘇蕙,也認識了蘇繪手織布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