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惡揚善的意思是:懲罰惡勢力,獎勵、宣揚善良的意誌。
詞目:懲惡揚善。
解釋:懲惡即是揚善。獎勵、宣揚善良的意誌。
示例:為了社會的安寧,人人都應有懲惡揚善的精神。
出處:《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近義詞:隱惡揚善遏惡揚善。
反義詞:欺善,怕惡,助紂為虐,倒行逆施,抑善助惡。
相關造句
1、懲惡揚善、舍己救人的勇士,理應受到全社會的敬重。
2、包拯在官場上叱咤風雲,懲惡揚善,清正廉明,被百姓們譽為“包青天”。
3、我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懲惡揚善,夫人,他眼中冒火。
4、雖閻王判官小鬼只為傳說虛妄,但其懲惡揚善的社會教化功用又為人們所稱道。
5、所以年輕的他能夠以無畏的精神主持公道,懲惡揚善。
中國神話懲惡揚善代表——雷公電母的故事傳說:
雷公電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司閃電打雷的神。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雷公司掌天庭雷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
雷公長得像大力士,坦胸露腹,背上有兩個翅膀,臉象紅色的猴臉,足象鷹爪,左手執楔,右手持錐,身旁懸掛數鼓。擊鼓即為轟雷。
《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壹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地有很濃厚的雷公信仰。天鼓山,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是鄉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山。
“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余脈。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的主要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肌理。
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佛道融合於壹山,佛教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都是雷神的顯現。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認為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史記》的《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
王充《論衡》的《雷虛》篇稱「盛夏之時,雷電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潔凈,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響噓矣”。
其雷電都具有代天行道,懲罰陰過,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繼承中國古代對雷公電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編定的《道門科範大全集》的多種祈求雨雪的科儀中,都以雷公電母作為主要啟請的神靈。
北宋以後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會元》稱雷法之基礎是”氣“,“道中之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咤雷霆”,而雷公作為主管雷霆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屬神靈,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喚,調遣和施雷等事。
在壹些規模較大的道觀和廟宇中,常有雷公電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狀,裸胸袒腹,背插雙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巴長而銳,足如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錘,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壹鼓,世稱雷公江天君。
電母之像則容如女,貌端雅,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雷公神誕之日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壹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的已不多見。但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中仍列有雷公電母之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