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維古詩的意思: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鹿柴》這是壹首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描寫了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這首詩寫壹座人跡罕至的空山,壹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壹個空寂幽深的境界。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原文如下:
鹿柴唐 ·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釋
(1)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2)但:只。聞:聽見。
(3)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時同“影”。
作品賞析
此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第壹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
第二句“但聞人語響”中“但聞”二字值得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壹片靜默死寂,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屬於壹類,因此幽與靜往往放在壹起。讀者猛然壹看,會覺得這壹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壹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壹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壹點生意。
這首詩創造了壹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創作背景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壹,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