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談中國詩(500-800)作文

談中國詩(500-800)作文

古代詩詞是中國的國粹,當妳讀古詩時,會覺得沈浸在書香和文學的海洋中,仿佛腦海裏有此情此景壹般,這就是中國古詩所蘊藏的壹種獨特的古典與韻味,古詩很精練,濃縮了文學的極品達到了最高境界,表現出了詩人的才智和知識還有他的喜、怒、哀、樂,使人由衷的欽佩和贊嘆.

其中李白的《贈汪倫》、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蘇軾的《水調歌頭》、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贈汪倫》:李白壹生狂放不羈,熱情豪放,對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摯.在《贈汪倫》中,他用四句全無矯飾的話道出了對朋友的珍惜.開頭兩句平直敘述,後面更是道出汪倫的名姓,其實古人寫詩壹般忌諱直呼姓名.但是李白這樣不僅將他灑脫的性格呈現,也反襯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更反映出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友誼是多麽的深,這樣的壹種友情我們也只能從這首詩中去體會了.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這是壹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壹.滁州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不多,此刻更是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頻繁使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裏,蘊含著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壹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回家的日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壹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蔔的停留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時刻盼望能速歸故裏,與妻子***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指的是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壹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夜雨寄北》壹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壹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蘇軾的《水調歌頭》:本詞作於中秋節.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滿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壹些作者的憤怒.“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壹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裏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化為理智,化悲怨為豁達.“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只要人常在,縱然千裏相隔,也能同賞壹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整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將人間世事貫穿與其中.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仕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豁達的壹笑而過.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壹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kui)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經常刮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猿長鳴”之聲,大有“空谷傳響,經久不衰”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壹幅精美的畫卷.其中天、風,沙、渚,猿鳴.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稱,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練,無壹虛設,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表現了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沙沙”之聲,長江洶湧之狀,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慨.透過郁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壹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致和心中情景密切地聯系在壹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沈痛.秋天不壹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流露出無限悲愁之情.把詩人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壹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沈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裏”“百年”和上壹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ji)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壹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景交融相洽.融進離鄉萬裏、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沈了.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致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壹壹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 “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是理所當然的了.此詩的名句為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流芳千古,成為了當今廣大文學愛好者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