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下,壹個女子有才不壹定是好事,反而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李治在六歲時就能寫下壹首相當不錯的詩歌,要是放到現在絕對是壹個才女,但在當時,李治的父親卻因為這首詩便判定李治不守婦道。
她寫的詩歌叫做《詠薔薇》,“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是卻體現出了這個小女孩的文采突出。李冶的父親看了這首詩之後,認為“架卻”,諧音“嫁卻”,而心緒亂更不是壹個小女孩所應該有的。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之下,李冶的父親認為李冶長大之後可能會成為失行婦人。
李治十壹歲的時候,父母便將其送去了道觀,出家為女道士。在李冶父母的眼中,道觀遠離世俗,或許可以讓李冶安靜下來,不為外界的情愛之事所擾。然而,事與願違,這壹切都是李冶的父母想多了,那個時代的道觀,反而是生出情愫的重要地點。
道觀裏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他們壹同攜手作伴,來到此處觀光遊玩。而文人騷客們壹般對美女都是興趣頗大的,於是很多人看到了李冶之後,便開始挑逗對方。李冶卻在耳濡目染之下,對情感的想法更多了,並因此而寫出了更多關於情愛的詩作。
因為與當時的叛軍首領朱泚有密切的書信來往,李冶被逮捕。事後,皇帝唐德宗責怪她說,為何不學嚴巨川,於是下令將她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