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合集,作者通過對山水風物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以及深邃荒涼的歷史文化。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閱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200字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壹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壹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壹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壹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壹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壹代又壹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後感:400字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
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壹陣煙塵,又壹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啊!那是大漠中連綿起伏的勝景,那是陽關前彌漫著滾滾煙塵的戰場,壹陣又壹陣,熏黃了我那飛舞萬千的思緒,也熏黃了我那壹顆湧動著熱血的心。
大漠,神秘之極,震撼之極!
那是壹個古跡,更是壹種精神。那是堂堂中華抗擊戎胡,募守邊關的精神。那是壹種勇氣,那是壹種孤寂,那更是壹種壯美。那是屬於大漠的精神,大漠崇尚勇敢,只有勇敢者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勇敢者才配生活在這裏。這是大漠千古以來永恒不變的準則。
那綿延不盡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約的清泉。
她孤苦伶仃,卻營造出了壹方天地,未被外界汙染,澄明如故。那每壹塊石子,那每壹棵綠樹,那每壹條小魚?都在訴說著那變遷的歲月,那難言的孤獨。那年邁的尼姑,她的臉,被歲月無情地刻畫出了壹道道生硬的皺紋。但那卻是壹種精神,那是佛梵與自然交織相融的精神。
那雪,下的溫暖,下的蒼涼。
文化苦旅讀後感:600字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在讀完這本書後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作者余秋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後,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寫著壹段段親身感悟。或許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樣的壹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壹種特殊的方式在傳承著這樣壹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遊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壹些人生的真諦。我們去到了某壹個地方參觀,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發生過的壹切,曾經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生過的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裏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呢等等。就在這樣的壹瞬間裏,那所有的壹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壹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了壹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遊歷著,我感覺到無比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壹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壹種激勵。壹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這壹次又壹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壹種啟迪,壹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裏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壹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壹種十年如壹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
學生是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慣於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壹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壹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所收獲。猶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壹致,更加無法整齊劃壹。
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壹些教育的細節。要知道學生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麽,想聽的是什麽,感興趣的是什麽,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有責任心還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關鍵之所在。這些是我在讀完《文化苦旅》後的所思,所想,所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暮色四合,喧嘩的壹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壹盞孤燈,壹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壹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壹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壹個導遊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壹股淡淡的清香。倘若妳壹口把它喝下,妳壹定回叫苦不叠。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壹股細流淌過,壹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裏,我的思想顯得多麽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壹切的磅礴氣勢。每壹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壹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壹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裏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裏什麽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麽呢?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壹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壹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壹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壹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壹次歷史的漫遊,壹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壹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壹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壹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著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壹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壹步壹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淒艷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著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壹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壹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壹片心靈凈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壹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虬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艷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余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壹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壹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壹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壹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壹並展現,壹切都未經雕琢,壹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壹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致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復,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著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壹會,心中卻泛起壹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沈重,禁不住壹些誘人沈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壹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復復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遊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著我,感染著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著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麽,每壹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壹字壹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壹;壹句壹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壹頁壹頁,如壹舀甘甜的泉水,似壹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幹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麽幾句話值得去反復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壹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於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於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了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總是有無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回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壹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松,蒼老後的年輕。
點擊下壹頁查看文化苦旅讀後感1200字、1500字
我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