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床
顧城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壹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
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賞析
整首詩安詳、平靜,仿佛壹個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語,然而這更像無情的讖語,揭示出了詩人內心的厭倦以及因厭倦而招致的結果。多年以來,我向大量朋友介紹過這首作品,並認為它是顧城90年代以後最優秀的詩篇。2003年1月,在壹篇關於張棗的詩歌印象的文章中,我再次提起了《墓床》:“讀張棗的詩歌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顧城,那個絕代天才,他對文字有著天生的敏感,他的詩就像用手指輕拂絲綢,總能讓妳產生壹種難以言說的舒適,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現並不‘舒適’的詩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詩《墓床》……”把最不舒適的詩意用最舒適的語言表達出來,當代詩壇,除了顧城,還有幾人能夠做到?
《墓床》無疑首先是以其文學價值而存在的,但因為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作者心路歷程以及作者的最終結局,它足以成為研究者的重點關註對象,即它兼具了文學和文學史的價值。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我知道,更多的顧城詩歌愛好者的目光不會在這首詩上停留,或者他們根本就沒在意過這八行文字。他們喜歡《壹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簡短、響亮,所蘊涵的“道理”得來全不費功夫。
顧城的死,不知道是不是如同某些學者所說的,是詩人的烏托邦的破滅。的確,十余年來,優秀的詩人壹個接壹個地離去,或者出國,或者去世。單是去世的就有海子、戈麥、胡寬、方向、阿櫓、昌耀、徐遲……死因各不相同,卻各有各的方式和理由。而無論崇高還是卑賤,這些身影會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來的是幹凈的詩篇。或許,相對於永恒的藝術,肉身是微不足道的,藝術之神是壹盞明燈,需要人們忘我地尋求。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追尋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有梭羅式的隱居者,也有艾略特式的銀行家,套用顧城的詩歌來說,是“我唱自己的歌”,但是無論是詩人還是其他類別的藝術家,他們與普通人的區別也只是在他們進行創作之時,創作之外,所做出的壹切行為都不應當被“特殊對待”。我們看到了太多對詩人的指責,而這樣的指責往往只是緣於個體的行為被別有用心地“推廣”——海子想用朗誦的方式與酒吧老板換酒喝而被老板視為“瘋子”,於是許多人幹脆就認定所有寫詩的人都是瘋子,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這個社會上並不少見。
我如此饒舌不是沒有目的的,在文學界內外,都有壹種“不把詩人當人看”的觀點,海子自殺了,這些人就認為所有的詩人都有自殺傾向;顧城殺人了,他們便把所有詩人當瘋子。或許烏托邦的確在破滅,但這烏托邦難道僅僅是詩人的嗎?難道不是所有希望自己純潔、幹凈的靈魂所***同追求的嗎?因此,當我重讀顧城的舊作《等待黎明》、《我們去尋找壹盞燈》、《我唱自己的歌》時,感慨不已。在這壹瞬間,我忘記了前面所說的關於“文學的價值和文學史的價值”的分類,我想,即使僅僅是出於對壹個逝者的緬懷,我們也有理由記住它們。(摘自?劉春《命運的墓床》)
作者簡介
顧城
(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主要著作表人物,被稱為以壹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壹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壹樣沈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壹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壹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主要著作
《黑眼睛》 《城》 《水銀》 《顧城舒婷抒情詩選》 《五人詩選》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詩選》 《顧城的詩》 《顧城新詩自選集》 《顧城散文選集》 《英兒》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搜狗百科[引用時間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