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鷓鴣的意象的詩句

關於鷓鴣的意象的詩句

1."鴻雁""鷓鴣"意象的意思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壹唱壹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鷓鴣屬禽,與杜鵑,鴛鴦,燕子,鴻雁等齊名,皆為詩詞之所寵愛。多產於南方,其形如母雞,鳴曰:“哥哥,哥哥”,鳴聲悲婉淒切,喜雌雄對鳴。遷客騷人寓鷓鴣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詩為證:“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征袖淚,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此為晚唐詩人鄭谷之作,以品貌,時節,環境,意象入手,鷓鴣之寓意,所言殆盡。暮雨黃昏,鷓鴣聲裏,遊子佳人離愁別緒,怎壹愁字了得?

壹曰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妳別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曰悲情。因其聲淒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裏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裏,陌上行人前路無測,淒苦之絕境可見壹斑。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壹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三曰愛情。因喜雌雄對鳴,壹唱壹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曰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壹、以鴻雁來指代書信,或托鴻雁傳書,抒思鄉懷親之情。

二、以鴻雁為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之情。

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乘著長風,奮力飛往南方越冬。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在古詩詞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如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前兩句,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引出耳聽蕭蕭風聲、目見隨風而來的雁群,表達作者因遭長時期的貶謫而產生強烈的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樹”,由遠而近,步步移情換景。

三、以鴻雁喻人生際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詩詞中,文人常常以“孤鴻”、“哀鴻”的悲鳴來喻人生遭遇的淒涼悲慘。如《詩經·小雅·鴻雁》中有:“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該詩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人常常以“哀鴻”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2、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在古詩詞中,詩人常常取鴻雁春秋遷徙,壹生漂泊無定,沒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淒涼悲苦。如蘇軾《蔔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寫的,蘇軾用比興的手法,以縹緲的“孤鴻”喻“幽人”,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只得歸宿於荒冷的沙洲,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

3、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乘著長風,飛往南方越冬。在古詩詞中,詩人常常取鴻雁翺翔於天際,自由自在,喻壹種超然於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贈秀才入軍》)是嵇康的名句,詩人的視線追隨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隨歸鴻遠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他已化身飛鳥,神遊寥闊長空,達到壹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遙遊的境界。

這裏有鴻雁的例子

2.菊花,梅花,雙鯉,鵓鴣的意象(附詩句)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離騷裏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梅花:傲雪 堅強,不屈不撓 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裏“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鷓鴣(妳 應該問的 是鷓鴣吧)

可能是旅途的艱險和滿腔的離愁

詩句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或者山深聞鷓鴣

PS:我 是自己打字的,絕對沒有復制哦

我語文資料裏的

3.“鷓鴣”在古典詩詞裏有什麽特殊的文化含義或象征

壹般都是遊子的感懷,離鄉的情愫,行者的離殤!

因為鷓鴣的叫聲擬音為:“行不得也哥哥”,妳說旅人離鄉本就感懷,再聽到這樣的叫聲情懷更甚!

辛棄疾這首蠻喜歡!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鷓鴣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象征含義:鷓鴣,似雞而小,叫聲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聲抒寫離愁別緒。這首詠物詩重在表現鷓鴣啼聲哀怨淒切,借以抒寫遊子的鄉愁旅思。

4.鷓鴣 ,在古典詩詞裏有什麽特殊的文化含義或象征

鷓鴣的形象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它的叫聲像“行不的哥哥”,充滿離愁別緒,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壹唱壹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淒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壹唱壹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在古典詩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義和象征:壹為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妳別走(行不得也,哥哥)。

借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為悲情。因其聲淒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

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裏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裏,陌上行人前路無測,淒苦之絕境可見壹斑。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壹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三為愛情。

因喜雌雄對鳴,壹唱壹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

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 鴣鳴。”

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為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