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
始知絕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國士風。
環佩幾時歸月夜,琵琶唯許托賓鴻。
天心特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漢宮。
“明妃”是東漢時遠嫁匈奴的王昭君之別稱。晉代司馬昭之前稱為王昭君,晉代為避司馬昭名諱改稱為“明妃”。王昭君是漢朝南郡秭歸人,姓王名嬙,相貌極其美麗。漢元帝時通過畫工毛延壽選入後宮,嫁入匈奴時改稱王昭君。起初,因其不肯賄賂畫工,被毛延壽畫為“醜女”,未被皇帝召幸,後得嫁於匈奴呼韓邪單於。婚後夫妻恩愛,生了2子1女。老單於死後,王昭君按照當地民族風俗又嫁給小單於,死後葬於蒙古呼和浩特。因其墳墓被青草覆蓋,故稱“青冢”。王昭君無論是活著的時候,還是死了以後,都很受蒙古民族的推崇和尊敬。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她雖然遠嫁匈奴但要比待在皇宮裏幸福。可是歷代詩人所寫的有關王昭君的詩歌,無壹不是在給她唱挽歌。唯獨吳雯的詩反其道而行之,他為王昭君大唱贊歌。
歷史上有名的詩聖杜甫曾寫過壹首描寫王昭君的詩,叫《詠懷古跡(三)》,全詩的內容是: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圖畫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什麽意思呢?杜甫說,穿過江流來到荊門,沒想到這兒還有個生長明妃的村莊。可憐啊,她離開了漢宮遠嫁渺荒的大漠,最終只留下青冢壹堆。糊塗的君王啊,只憑畫像辨別美醜,所以真假難分。可憐王昭君遺骨塞外,只能魂歸故裏。千百年來的琵琶聲聲,分明是她在訴說著無窮的怨恨!
從字面上看,杜甫的這首詩對王昭君的命運充滿深切的同情。好像王昭君是迫不得已地做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他的詩充滿怨恨和悲觀。然而,從歷史傳流故事的角度看,王昭君是幸運的。雖然她遠嫁匈奴,但要比她留在皇宮過暗無天日的生活要強得多。最起碼,丈夫是喜歡她的,蒙古人民是喜歡她的,她還能夠過上兒大女長的幸福日子。更何況匈奴人尊她為閼氏,在後宮有著至高無上的女權。假如她在漢宮裏生活,有可能壹輩子也見不到皇上,只能守活寡;即便她被皇上寵幸,但中國古代後宮裏爾虞我詐的爭鬥,像她那樣連畫工都不肯賄賂的人,能有立足之地嗎?不可能!中原歷代皇後死後都只能做皇上的陪葬品,誰能像王昭君那樣有獨立的墳墓,而且還被後世人們紀念呢?就連權傾壹時的女皇武則天也沒有得到如此殊榮啊!
吳雯的詩和杜甫的詩觀點截然不同,同樣都是七律,壹個悲悲戚戚,而另壹個卻光明盛贊。吳雯詩字裏行間充滿著贊許和肯定:我(王昭君)沒有用錢賄買畫工,是我不願意跟別人去爭寵,爭寵無異於自己找媒人搶著把自己嫁出去。因此,吳雯稱贊王昭君有國士風度。吳雯還反駁杜甫詩說,王昭君幾時月夜魂歸過?她在匈奴地方生活地好好的,為什麽急著要回來呢?她彈奏琵琶,情寄鴻雁,只不過是有壹點點想念家鄉父老罷了!像王昭君那樣的人,老天爺都會為她留下壹座青草茂密的青冢。王昭君得到的名譽及地位,並不比呆在漢宮裏的其他宮女差。
人生的失意與得誌,絕對不在外在的品味,而在於內心的感受。杜甫詩和吳雯詩傳遞的信息不壹樣:杜甫借詩寄托官場上不得誌的哀怨;而吳雯則表達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感悟。相比之下,吳詩要比杜詩的人生品味高壹些。講到藝術高下方面,老師說,吳詩四聯,互為遞進,抨擊了古代詩人對王昭君的偏見,其精神境界很高。但在詩體對仗方面,吳詩的功力遠不如杜詩好,杜甫作詩的要求很高,常常是“為求壹個字,撚斷幾根須”,不愧有詩聖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