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個意象都需要賦予在壹個獨特的景物之上,所以現代詩歌中的寫景是至關重要的。世間萬物,凡是存在的皆為景,皆可入筆。花鳥魚蟲,草木瓜果,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天地華宇都是景。但是作為寫作的題材,就要合理選取,有的放矢,不能隨意亂寫。
在實際寫作中,景物從寫作角度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壹類:客觀存在的景
這類景物,無論妳看不看見,有沒有感覺到,它都客觀的存在。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天空大地等等都是如此。這類景由於其勢大而形偉,故常常用以表達宏闊高遠,亙古不朽之形象。
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虹落日圓”
比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比如王勃的“秋水***長天壹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比如張九齡的“海水生明月,天涯***此時”
第二類:眼睛看見的景
這類景比比皆是,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景。這類景通常分為動與靜兩種。花鳥魚蟲,草木瓜果,江河湖海,燈光影像等等。即使是植物也有動態,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寫這類景的詩歌,散文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賞析
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712—770)青年時代北遊齊、趙時作。詩人熱烈贊美泰山高大神奇的景象,表現了他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這首詩可以說全詩都是眼睛看見的景,從開篇到結尾,只有最後壹句“壹覽眾山小”依然是看見的景,但是已然賦予了詩人的情感色彩在其中。
全篇以“望”貫穿。詩人大筆揮灑出壹片青翠山色,從齊到魯綿延不絕,寫出泰山橫臥齊魯、高入雲表的雄偉壯闊氣勢,真是驚人之句。值得註意的是詩中的動詞運用,這正是動靜結合,化有形於無形,“蕩胸”、“決眥”、“生”、“入”,非常生動地寫出詩人長久仰望泰山的出神情態,帶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蘊含著詩人對泰山的仰慕、熱愛之情。
結尾兩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詩人在想象中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只見眾山俯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