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

現代人如何吟唱傳統詩詞

先看《王直方詩話》中記載的壹個故事:“東坡守錢塘,功父過之,出詩壹軸示東坡,先自吟誦,聲振左右;既罷,謂坡曰:'祥正此詩幾分來?’坡曰:'十分來也’。祥正驚喜,問之。坡曰:'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十分也。’”壹首原本寫得並不很好的詩,經作者壹番聲情並茂的吟誦,蘇東坡評委給了他滿分。雖然是開玩笑,但這個故事足以說明吟誦對詩詞的重要。不但古人寫詩要吟、填詞要唱,就是現代人寫詩,自己也要朗誦好幾遍。通過朗誦,可以發現哪些地方聲韻還不和諧,哪個字還需要更換,便於修改。可見,無論古今,人們都很重視詩詞的吟唱。更何況詩詞的感染力,往往要通過吟唱表現出來;學習古代詩詞,也往往就是從吟唱開始。古詩詞是可以吟唱的。所謂吟,就是誦讀,壹種不急不慢,韻律性、節奏性極強的誦讀。所謂唱,按國際標準漢字大詞典的解釋,是依照樂律發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歌唱。看來,吟和唱是有區別的。是否能這麽說:可以用樂譜記錄其聲,則為唱;無法用樂譜記錄,則為吟。但吟和唱又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有聯系的。吟是沒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吟。有時候還可以吟中有唱,唱中有吟。二者合二而壹,相輔相成,辯證統壹。古詩詞不但都可以吟,而且很多還可以唱。如樂府詩都可入樂演唱,詞更是都能演唱。但是,古人究竟是怎樣吟唱詩詞?我們知之甚少。現代人吟唱詩詞,顯然無法做到和古人壹樣。何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變化,詩詞吟唱的方法也理應有所變化與發展。現代人的吟唱方法,應該比古人更科學、更先進。事實上,現代人不但可以把傳統詩詞吟唱出很好的效果,而且吟唱的方式還多種多樣。如果按照吟唱者所使用的語言來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壹、用普通話吟唱在現代中青年人中,普通話是很普及的。用普通話朗誦、演唱舊體詩詞,在電視、電影以及各種晚會上經常可見。不過,在吟詩時要特別註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以及詩詞的音樂性和詩詞的韻味。有些字的讀法還要作特別的處理。比如:加拿大藉華人學者葉嘉瑩先生有不少吟誦詩詞的錄音資料,她就是用普通話來吟誦的。雖說是用普通話,但有些字聽起來並不是普通話的讀音。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我只會說普通話,我不能讀出正確的入聲字來。但是,為了古詩的聲調聽起來能夠諧和,合乎古人的聲調,我盡量把入聲字都讀成第四聲仄聲字。”經過這樣的處理,聽起來就比壹般的朗讀更有韻味了。如果在吟誦的過程中能像配樂詩朗誦那樣配上壹點音樂,效果就會更好了。用普通話演唱傳統詩詞就更多了。這種演唱需要和壹般歌曲那樣先對唱詞進行譜曲,演唱者只要按照樂譜進行演唱就行。(當然,要唱得好,還要看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的運用。)由於是有固定曲調的演唱,壹般就不能隨意發揮。比如毛澤東詩詞就有許多譜成了歌曲演唱。二、用方言吟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僅漢語中就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語言。普通話的推行並不太久,而方言卻千百年在各地紮根。用方言吟唱詩詞,久已有之。廣東人用粵語或客家話吟詩,福建人、臺灣人用閩南話吟詩,上海人用上海話吟詩,各地的人都會用他們當地的方言吟詩。在當今的舞臺或屏幕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人用湖南話學毛澤東吟詩,用四川話學陳毅元帥吟詩。聽起來很有地方韻味。筆者有時候也用南昌話吟誦傳統詩詞。南昌話裏入聲字非常明顯,用它吟詩抑揚頓挫特別分明。傳統詩詞也可以用方言吟唱,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閩南語講師梁炯輝先生對此有專門研究,並且開設相關課程。如湖南常德幾近失傳的詩弦藝術,就是將古典詩詞配樂並用常德方言吟唱的。值得壹提的是,特別適合詩詞吟唱的是那些保留了古音的方言,比如閩方言、粵方言、吳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用這些方言吟唱詩詞,容易分辨平仄,抑揚頓挫分明,韻味很足。現今的年輕人特別是城市的青年學生,對普通話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們從小就聽普通話、講普通話。這無疑是時代的壹大進步。但今天的青年學生對方言卻知之很少。不了解壹點方言知識,對於學習繼承古代文化、民族文化是不利的。我們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重視方言的研究利用。很難想象,如果有壹天方言消亡了,人們怎麽去面對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遺產。三、用戲曲語言吟唱中國戲曲與古典詩詞同屬中華瑰寶。據天津戲劇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戲曲劇種名錄》列示,中國傳統戲曲有壹千多個劇種。在許多戲曲中都有詩詞吟唱。以傳統京劇為例,角色初次上場時,常常要念壹首韻律性極強的定場詩(或對子),還往往是用韻白來念,念得不緊不慢,抑揚頓挫,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比如《擊鼓罵曹》禰衡的定場詩:“口似懸河語似流,全憑舌戰運機謀,男兒若得擎天手,自然談笑覓封侯。”實際上,這就是壹段高質量的詩詞吟誦。京劇韻白用的是中州韻、湖廣音,還講究尖字、團字、上口字。筆者覺得用這種形式來吟誦詩詞,古味、韻味壹定不錯,就試用它吟詩給周圍的朋友聽,大家也都說好聽。應該說,京劇韻白還是比較有群眾基礎的,所以,這是壹種非常值得推薦的吟誦詩詞(甚至古文)的方法。京劇中還常常用昆曲的曲調來吟唱詩詞。如《白蛇傳》中艄公漁唱“槳兒劃破白萍堆”壹段、《張松下書》中張廣才唱的“草枯葉落已深秋”壹段、《清風亭》中張元秀唱的[哭相思]、《霸王別姬》中漢兵唱的“楚歌”等等。筆者多次在各種詩詞吟唱會上用這種曲調演唱自己寫的詩詞,效果都不錯。戲劇中還有吟唱相夾,半吟半唱的吟唱形式,更宜抒發感情。如《宇宙鋒》中趙艷容上場時的“杜鵑枝頭泣,血淚暗悲啼”就是先吟後唱。僅僅十個字,人物的滿腔悲怨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不寒而栗。又如《紅娘》中張生在念完鶯鶯的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之後,將“玉人來”三字再高唱壹遍,把壹個書呆子的得意忘形表現得惟妙惟肖。這種處理方式,完全可以用於詩詞吟唱。如有人在吟唱用《定風波》這個詞牌填寫的詞時,就把詞中所有的“二字逗”全部處理為念,其余的句子則全部是唱,效果非常不錯。其實,就直接用京劇的皮黃腔來演唱詩詞也是很好聽的。筆者在迎接澳門回歸的詩詞吟唱會上就用西皮二六、西皮搖板兩種板式演唱過自己寫的詩詞,頗受歡迎。不過,若用皮黃腔演唱,有兩點需要註意:壹是不可完全套用現有的某個唱段,因為京劇唱腔的音樂形式屬“板腔體”,必須遵循“依字行腔”的規律,否則就容易“倒字”。二是在選用板式時,最好不要選慢板,因為它節奏太慢,而拖腔又太長。四、用民歌語言吟唱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民歌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人們用歌聲來傳承文明,用吟唱來傳遞情感,用音樂來袒露心聲。作為歌詩壹體的壹個基本形式——民歌,自然也很適宜用來吟唱詩詞。屈原就是用民歌吟詩的大師。他寫的《九歌》多半是楚地祭神的民歌。民歌中,人們使用的大多是方言及民族語言。現代民歌中,也有經文藝工作者加工而使用普通話或半普通話的。比如,我們非常熟悉喜愛的革命歌曲《十送紅軍》,就是由贛南民歌《采茶調·長歌》改編而來,它婉轉優美,如泣如訴,唱半句,停半句,反復吟唱,給人留下生動而深刻的印象。電影《洪湖赤衛隊》中的插曲“手拿碟兒敲起來”,卻是沿用了起源於元代“小唱”的揚州清曲“敲瓦碟”技藝。還有電影《劉三姐》中的插曲,不都是優美動聽的廣西山歌嗎?這些都是用民歌小調吟唱詩詞的好例子。以上介紹的現代人吟唱傳統詩詞的幾類方法,可以根據各人的情況選擇使用。但除了這些方法以外,肯定還有其它的演唱方法。究竟用什麽方法來吟唱?葉嘉瑩先生是這樣說的:“可以按照妳們自己覺得妳們喜歡的、妳們適合的調子來隨便的吟唱。”只要妳自己覺得能夠很好地表現作品的感染力,自己覺得好聽就行。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聽別人吟唱的錄音資料,來模仿、學習,從中受到啟發,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吟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