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男女避嫌的詩句

關於男女避嫌的詩句

1.壹個古代男子避嫌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人顏叔子獨居壹室,壹天,壹位女子要求投宿,顏叔子整夜點著蠟燭火把照明以避嫌,時人稱他為“魯男子”。

《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傳:"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閑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後因稱拒近女色的人為"魯男子"。

他跟柳下惠是壹對典範。不過有人覺得他定力不如柳下惠。他自己顯然也這麽認為 (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不然也不會自己出院去了。柳則是“坐懷不亂”,境界似是高壹層。

2.形容避嫌的成語

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出處:《舊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瓜田之嫌 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明·李贄《與耿克念書》:“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參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少小無猜 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時壹起玩耍,天真無邪,不避嫌疑。

出處:唐·李白《長幹行》詩:“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無私有意 自己雖無私心,別人則將認為有意。意為要避嫌疑。

整冠納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出處: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正冠李下 在李樹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懷疑的事。

出處:《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正冠納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時講李樹下不要弄帽子,瓜田裏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走過瓜田,不要彎下身子提鞋;經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處:《樂府詩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出處:《藝文類聚》卷四壹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3.壹個古代男子避嫌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人顏叔子獨居壹室,壹天,壹位女子要求投宿,顏叔子整夜點著蠟燭火把照明以避嫌,時人稱他為“魯男子”。

《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傳:"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

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閑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後因稱拒近女色的人為"魯男子"。 他跟柳下惠是壹對典範。

不過有人覺得他定力不如柳下惠。他自己顯然也這麽認為 (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不然也不會自己出院去了。

柳則是“坐懷不亂”,境界似是高壹層。

4.形容避嫌的成語有什麽

避李嫌瓜,瓜李之嫌,瓜田李下,無私有意 ,整冠納履。

1、避李嫌瓜

[拼音]bì lǐ xián guā

[釋義]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2、瓜李之嫌

[拼音]guā lǐ zhī xián

[釋義]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出處:《舊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3、瓜田李下

[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

[釋義]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4、無私有意

[拼音]wú sī yǒu yì

[釋義] 自己雖無私心,別人則將認為有意。意為要避嫌疑。

整冠納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出處: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5、整冠納履

[拼音]zhěng guàn nà lǚ

[釋義]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出處: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5.形容避嫌的成語

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出處:《舊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瓜田之嫌 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明·李贄《與耿克念書》:“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參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北史·袁翻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少小無猜 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時壹起玩耍,天真無邪,不避嫌疑。

出處:唐·李白《長幹行》詩:“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無私有意 自己雖無私心,別人則將認為有意。

意為要避嫌疑。 整冠納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動。

出處: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正冠李下 在李樹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

比喻做容易引起懷疑的事。 出處:《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正冠納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

古時講李樹下不要弄帽子,瓜田裏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走過瓜田,不要彎下身子提鞋;經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處:《樂府詩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出處:《藝文類聚》卷四壹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6.中國古代的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內外各處,男女異群,不窺壁外,不出外庭。

出必掩面,窺必藏形,男非眷屬,互不通名。”——這段出自《女論語》上的話可以壹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

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紙上寫的,當成實際上已經做了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壹個誤區—— 根據古希臘神話的記載,男人和女人是壹個圓球的兩半,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夏娃是上帝用亞當的肋骨制造出來的尤物。

不管怎麽說,在西方人的眼中,男人是離不開女人的,女人也同樣不能離開男人,因此,他們的男女之防並不大。中國神話系統中造人的“上帝”是位女性(女媧),她“摶土為人”,取陰陽之理,以分男女,男女繁衍,以成氏族,進而有家國、社稷,最早時也不講求男女之大防。

孔夫子刪定詩、書、禮、樂、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親”的口號,後世的壹些讀書不求甚解或者懷有另種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認為從孔夫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就連壹句話都不說,這真有些可笑。 從孔子到楊貴妃 《論語》中有這樣壹段話:“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段話中的南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國君衛靈公的夫人,她“把持著當日衛國的政治,而且有不正當的行為,名聲不好”(大學者楊柏峻語),這樣壹位女子,孔子還去見她,這除了說明孔子和耶穌基督壹樣,懷有壹顆大仁大義、普渡眾生之心以外,還可以說明至少在孔子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上流社會是不避男女之嫌的。 關於“子見南子”,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曾有過詳細而又生動的描寫。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寫道:“(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 玉聲 然。

孔子曰:‘吾向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悅),孔子矢子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在這段話中,司馬遷告訴我們:“子見南子”實際上是“南子見子(孔子)”——南子要求見孔子(文中的“寡小君”即南子的自稱),南子與孔子實際上見了不止壹次面(起碼兩次),最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南子並不覺得男女之間見面有什麽不好,反倒認為是壹件很光榮的事,所以,她要“招遙市過之”——招遙過市。 這個時候還是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禮制還不十分健全,因此,有人認為這條史料不足為據,那麽,我們不妨再引幾條漢朝的例子。

我們知道,漢朝自叔孫通裁定禮儀規犯之後,可謂百禮俱備,但這個時候男女相見之事例卻屢見於史書。 《漢書》上記載了這樣壹段歷史,西漢第八任皇帝昌邑王劉賀,因為不守祖制,放蕩不羈,在為其前任皇帝服喪期間,鬥雞玩狗搞女人,因而被時任大司馬、大將軍,官封博陸侯的霍光等人所鄙視。

為了使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基業不至於毀在少不更事的花花公子手裏,霍光決定奏請皇太後,廢掉劉賀,改立新主。在封建社會,廢立之事可謂充滿兇險,壹旦失敗,那就是犯了“謀反”、“犯上作亂”之罪,腦袋就要搬家,所以,霍光雖然當時在朝裏極富威望,但也覺得單憑壹己之力,有些難以勝任,必須得找幾個幫手。

這些幫手找誰好呢?思來想去,霍光想到壹個人,這個人姓楊,名敞,時任丞相,官封安平侯之爵位。但霍光是身為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又不便於親自去和楊敞商談廢立之事,於是,他暗派得力助手,時任大司農之職的田延年去楊府遊說。

到了楊府以後,田延年把霍光要行廢立之事說了出來,楊敞壹聽,心裏十分緊張,“懼不知所雲”。田延年壹看事情要僵,就假托起身更衣,楊敞的夫人是壹位識時務的女子,她見丈夫已經聽聞了廢立大事,現在態度曖昧,恐怕不久大禍就要臨身,心中十分恐慌,於是立即說服楊敞,她說:“廢立是國家的大事,現在大將軍霍光派大司農來告訴妳,這是別有壹番深意的。

相公您若是不與大將軍同心同德,反倒猶豫不決的話,第壹個遭殃的壹定是您!”楊敞因為曾經給霍光當過大將軍幕府司馬,深知霍光的脾氣,覺得妻子說的有些道理,但又不想過早表態。楊敞的夫人沒辦法,只好自己出面。

“延年從更衣(處)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令”(《漢書?楊敞傳》)——與田延年兩個人壹起研討出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為驚世駭俗的是司馬遷《史記》中提到的另外壹件事。

漢景帝時,郅都為大臣,有壹次景帝遊幸上林苑——上林苑地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戶縣交界處,占地約二百多華裏,苑內放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之用,並建有離宮、觀、館數十處,大文豪司馬相如曾有《上林賦》記其侈。這次遊幸,隨侍的人不多,只有郅都跟在皇帝身後。

郅都是西漢河東大陽(今山西平陸東)人,景帝時,他任濟南太守,以功遷升中尉(官名),執法嚴峻,被當時的貴戚、列侯視為“蒼鷹”。 正在遊玩之間,景帝卻突然命郅都去代他召愛妃賈姬——賈姬當時正在廁所裏,郅都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