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盧照鄰《昭君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盧照鄰《昭君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園”等。以萬俟詠詞《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為正體,雙調四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下面是我分享的盧照鄰《昭君怨》唐詩原文及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盧照鄰《昭君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篇1

 昭君怨

 盧照鄰

 合殿恩中絕,

 交河使漸稀。

 肝腸辭玉輦,

 形影向金微。

 漢地草應綠,

 胡庭沙正飛。

 願逐三秋雁,

 年年壹度歸。

 盧照鄰詩鑒賞

 據史書記載,漢元帝後宮嬪妃眾多,難以選擇,於是靠畫像召幸。嬪妃們爭相賄賂畫工,只有王昭君貌美心高,分文不奉。畫工將她醜化了許多,使她入宮五六年未能見皇上。正逢匈奴入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塞。當她盛裝向皇上辭行時,光彩照人。元帝悔恨莫及,怒斬毛延壽等畫師。此後詩人多借此事抒發幽怨的情懷。漢樂府有《王昭君》,晉有《王明君歌》,《琴操》有《昭君怨》等。盧照鄰這首《昭君怨》比起當時上官儀的《王昭君》清新剛健,引人註目。

 詩歌以嗟嘆起句,“合殿恩中絕”,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絕不能下達。古詩《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人在此熔煉這首古詩,既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蘊藉著棄捐之意、艾怨之心。“交河使漸稀”,是進壹步闡明“恩中絕”的。昭君初嫁時,朝廷還時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後來連使節也逐漸稀少了。足見皇帝已經將忠義之人忘卻了,恩義斷絕。

 因為“交河使漸稀”,引起昭君對往事的回憶:

 “肝腸辭玉輦,形影向金微。”當年自己肝腸寸斷地辭別了漢宮,形單影只走向遙遠而陌生的胡庭。她顧影自憐,壹步壹回首,戀戀不舍。背井離鄉何其悲涼!

 因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鄉,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國景色:“漢地草應綠,胡庭沙正飛”,壹邊是塵土飛揚,風沙肆虐,壹邊是草色蔥綠春意盎然。兩相對照,襯托出人物的內心憂傷。這裏詩人寓情於學,以有聲有色的`對比詩句,將人物的哀怨憂思抒發得淋漓盡致。

 “願逐三秋雁,年年壹度歸”,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詩中主人公的感情閘門似乎終於打開,千般怨,萬般恨,噴發而出,化作壹個願望:象雁兒壹樣壹年回來壹次。此處意由象外點:象鴻雁那樣自由是不可能的,她的願望只能空留遺恨。

 這首五言律詩以琴曲舊題寫,屬對工整,音韻和諧。“漢地草應綠,胡庭沙正飛。願逐三秋雁,年年壹度飛。”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構思精巧,用詞準確而貼切。盧照鄰壹生懷才不遇,屢屢遭受讒言甚多。此詩明裏哀嘆昭君之不幸,實則是對自己郁郁不得誌的壹生發感慨。

盧照鄰《昭君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篇2

 《昭君怨·賦松上鷗》

 宋代:楊萬裏

 晚飲誠齋,忽有壹鷗來泊松上,已而復去,感而賦之。

 偶聽松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

 俄傾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昭君怨·賦松上鷗》譯文

 偶爾聽到窗外松樹上拍打翅膀撲撲鹿鹿的聲音,知道沙鷗在夜宿,十分驚喜。小孩子聲音小壹些,別驚動了鷗鳥。

 不壹會兒工夫,沙鷗突然振翅遠飛,不知道它落到何處去了。告訴沙鷗,我已經向朝廷提出請求,要辭官歸隱了。

 《昭君怨·賦松上鷗》註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壹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誠齋:楊萬裏書房的名字。

 已而:後來。

 撲鹿:狀聲音。張誌和《漁父》:“驚起鴛鴦撲鹿飛。”

 稚子:幼子;小孩。

 喧嘩:聲音大而雜亂。

 俄傾:片刻;壹會兒。

 歸休:辭官退休;歸隱。

 《昭君怨·賦松上鷗》鑒賞

 上片寫作者靜坐書室,意外地聽窗外松樹上有沙鷗前來投宿,十分驚喜。“偶聽松梢撲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說是意料之外地,“撲鹿”是象聲詞。首句說,他偶然聽到門前松樹梢上有飛鳥拍打翅膀的“撲鹿”聲,憑著生活經驗,他“知是沙鷗來宿”。首二句無絲毫的渲染與誇飾,似乎是簡單地平鋪直敘,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難發現,這十二個字既寫出了環境的寂靜,又寫出了樹上鷗鳥的活動,從字面看,人未見形,鷗未露體,而在讀者的意念中,卻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諦聽的神態,“聽”到沙鷗抖動翅膀的撲撲鹿鹿的聲音,這足以說明,這兩句近似口語的話,並非隨意信手寫來,而是經過認真推敲錘煉而得,因此頗為傳神。

 “稚子莫喧嘩,恐驚他。”沙鷗前來投宿,作者無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們示意,告誡他們不要吵鬧,恐怕驚嚇了鷗鳥。這兩句於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沙鷗這種鳥兒非常喜歡,同時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而且增加了本詞的生活氣息。“莫”字和“恐”字表達出作者對沙鷗由衷的喜愛。

 下片寫鷗鳥遠飛,詞人不免悵然若有失,進而將鷗鳥人格化,與之溝通思想,借以抒發心誌。“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作者正因為沙鷗落在“誠齋”門前松樹上高興,轉瞬間沙鷗忽然振翅遠飛,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頓時冷落下來。“不知何處”說明作者對鷗鳥十分記掛,面對壹片空虛的茫茫夜空,他萬分焦慮,卻又無可如何。兩句中“飛去”二字重復使用,這種手法在現代修辭學上稱為“頂真”,因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讀起來絲毫沒有重復的感覺。

 “我已乞歸休,報沙鷗。”結尾兩句,作者和盤托出心誌,把自己辭官歸隱的事告訴沙鷗,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鷗“理解”的心情。據《宋史》記載,楊萬裏長期被貶,憤而辭官家居,臨終前曾有“韓佗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的話,說明他因為報國無門,又不被人理解,憂憤至死。本詞把沙鷗視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於排解內心的苦悶。

 《昭君怨·賦松上鷗》創作背景

 本詞是楊萬裏辭官歸隱家鄉江西吉水時的作品,題目《賦松上鷗》說明,這是壹首詠物詞。小序交代了鷗來復去的時間、地點和經過,“感而賦之”壹句,則說明寫作動機。

 《昭君怨·賦松上鷗》作者介紹

 楊萬裏(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裏壹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壹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裏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