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羅斯特的代表詩歌
雪 夜 林 邊 小 立 羅伯特·費羅斯特 我想我認識樹林的主人 他家住在林邊的農村; 他不會看見我暫停此地, 欣賞他披上雪裝的樹林。 我的小馬準抱著個疑團: 幹嘛停在這兒,不見人煙, 在壹年中最黑的晚上, 停在樹林和冰湖之間。 它搖了搖頸上的鈴鐸, 想問問主人有沒有弄錯。 除此之外唯壹的聲音 是風飄絨雪輕輕拂過。 樹林真可愛,既深又黑, 但我有許多諾言不能違背, 還要趕多少路才能安睡, 還要趕多少路才能安睡. 鳥兒喜歡什麽 費羅斯特 當我沿向上的山路 慢悠悠信步回家 壹只小鳥壹陣啼鳴 仿佛是請求我留下 我停下腳步轉過身子 而要是我當時不轉身 我就不會看見西天 像活壹樣燃燒的雲彩 所以當我重新上路後 又聽見它防聲啼鳴 我處於對它的敬重 又滿懷希望轉身 晚霞!----而在山下 在黑沈沈的山谷裏 壹點火星般的光亮 壹切都顯得平淡無奇 而不是它不肯閉嘴 而是壹遍壹遍地呼喚 那我肯定早已離去 因晚霞早已消散 我把它留在荒野 去采集天上的星星 我不知我能否知道 鳥兒會喜歡什麽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學習兩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未在美國引起註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後,繼續寫詩,受到英國壹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誌》(1913)和《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並引起美國詩歌界的註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於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並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壹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和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壹詩,寫壹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價值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壹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沈,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壹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壹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