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考語文閱讀、詩歌鑒賞答題套路。。要有例子~

高考語文閱讀、詩歌鑒賞答題套路。。要有例子~

太多發不完

簡見

第壹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註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征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征淒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昆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淒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

⑴詠史懷古詩: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壹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誌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征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壹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誌;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向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壹點。)

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裏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壹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說)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壹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多(贊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⑴而①連詞: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表假設,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妳,妳的”)。③構成復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問代詞:“什麽”、“哪裏”;“為什麽”、“怎麽”。②副詞:“多麽”。

⑶乎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嘆,“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於”、“在”、“從”。

⑷乃①副詞:表承接,“就”、“才”、“於是”;表轉折,“卻”、“竟”;表判斷,“就是”。②代詞:“妳”、“妳的”。

⑸其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表期盼,“可要”、“要”。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如果”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⑹且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很”;②連詞,表並列,“又”;表遞進,“並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表假設,“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表轉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於句首。

⑺若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②連詞,表假設;表選擇,“或”、“或者”。③構成復音虛詞

⑻所助詞:①構成“所”字結構,“……的人(事)”;②和“為”呼應,表被動;③和“以”連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借,……的方法(憑借)。

⑼為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著、為了”;表原因,“由於、因為”;表被動,“被”。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10)焉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裏,怎麽;②語氣助詞:陳述感嘆疑問語氣③兼詞“於之”;④作形容詞詞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②表疑問語氣;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12)以①介詞:表憑借,“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於”;表對象,“跟”、“和”;

表時間、處所,“於”。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13)因①介詞“憑借”;“按照”;“趁著”、“就著”;因為;“從”、“由”;②連詞,“因此”、“於是,就”。

(14)於介詞⑴表時間、處所、範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於”、“由於”;

⑵表比較,“比”;⑶被動,“被”。

(15)與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④動詞(給予,結交,參加)。

(16)則①副詞:表判斷,“就是”;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如果”、“假設”;

表並列,“就”;表轉折,“卻”、“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詞:附在動詞後構成“者”字結構,“……的人(事、東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後,無實在意義。④放在數詞後,翻譯為“個,樣”

(18)之①助詞:襯助音節;取消句子獨立;結構助詞(“的”);定語後置的標誌,賓語前置的標誌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詞語運用題

答題技巧(1)語素分析:“留同析異”,分析出不同的語素進行組詞再作區別。比如“學歷”與“學力”,都是偏正結構的詞,其中“學”是意義相同的部分,可不予比辨析,而應對“歷”和“力”進行比較。“歷”是指經歷,即在哪些等級學校學過,畢業還是肄業;“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2)語境分析:對詞語的運用,壹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3)語素都不相同的詞語,重點從用法方面考慮。

答題知識掌握實詞的意義(包括本義、比喻義、引申義)和用法。辨析近義詞需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壹).把握詞義

(1)從詞義的輕重不同的角度辨析。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個同義詞壹個比壹個程度重;“愛好”和“嗜好”這組同義詞,“嗜好”是特別愛好(多指不良的),程度上比“愛好”重些;

(2)從詞義的範圍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如“局面”和“場面”,“局面”是指壹個時期內事物的狀態,而“場面”是指具體的場面,“局面”比“場面”的範圍大;“事情”與“事故”,“事情”的範圍大,“事故”的範圍小;

(3)從詞義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如“保護”與“庇護”、“保護”是褒義的,而“庇護”是貶義的;;如“誇獎”和“誇耀”,“誇獎”壹般是稱贊別人,含褒義色彩,“誇耀”壹般是炫耀自己,常含貶義。

(4)從詞語適用的對象不同的角度辨析。如“撫養”、“扶養”、“贍養”,“撫養”兼指保護、教養、供養,壹般說來指長輩對子女和晚輩的保護和教養,“扶養”是指幫助,扶助養活,壹般用於平輩之間,“贍養”,是指供給生活需要,特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和生活上進行的幫助。

(5)從詞義的側重點不同的角度辨析。如:“辨別”和“鑒別”,“辨別”側重於把事物區分開,“鑒別”側重於審定真的或壞的;如“深思、沈思、尋思”,都有“集中精力,仔細思考”的意思。但“沈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貫註,“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尋思”重在思考反復。

(二).辨析用法

(1)搭配對象不同。如“交流”和“交換”,前者多與表示比較“虛”的壹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流體會,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後者則往往與表示“實”的壹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換場地,交換物品等。

(2)詞性和語法功能也不同,如“誕辰”和“誕生”、“創見”和“創建”、“品位”和“品味”三組同義詞,前者為名詞,主要做主語、賓語,後者為動詞,主要做謂語。

(三)體悟語境

詞語的運用與語境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壹個詞語有其基本意義,但放到壹定的語境中,又往往有語境義,即產生的特寫意義和臨時意義。

成語辨析題

答題經驗(1)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後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妳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註意陷阱;(3)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

答題知識搞清成語意思(本義引申義比喻義)是前提,考察語境是基本切入點。重點:(1)註意易望文生義的成語。(2)註意有兩個意義的成語。(3)註意含有相同語素的成語是否混用。(4)註意成語潛在的褒貶色彩。(5)註意成語的固定陳述對象。(6)註意謙敬成語是否誤用。(7)註意只用於否定句的成語。(8)考慮成語的語法特點(詞性,搭配以及和前後語境是否重復或矛盾)。

具體各類成語歸類見考點五資料,特別強調:

A.謙敬成語:

謙詞類(蓬蓽生輝,不情之請,不揣冒昧,敬謝不敏,拋磚引玉,忝列門墻,百無壹能,狗尾續貂,綿薄之力,犬馬之勞,美之獻,班門弄斧,雕蟲小技,門墻桃李,千慮壹得)

敬詞類(鼎力相助,不恥下問,壹言九鼎,汗馬功勞)。

還要註意部分成語在具體語境中也會產生謙敬意思。

B.只用於否定句的成語:望其項背,同日而語,等量齊觀,善罷甘休,無時無刻,等閑視之(另外不亦樂乎,不可開交只能作補語)

C.註意成語的語法用法:如不明詞性用錯(整天不學無術;度過了壹段蹉跎歲月)。成語意思與語境矛盾或重復(忍俊不禁地笑了;難言之隱地苦衷;壹位文弱的莘莘學子;顯得相形見絀;好像如芒在背;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目前得當務之急;接踵而至地竄進來;津津樂道地說;海內外聞名遐爾;責無旁貸的責任;使得我國人民生靈塗炭;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只能讓人貽笑大方;受賄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幾何時將大展宏圖;長此以往就出現了成績下滑;把中國人民的抗議置若罔聞)

常用寫作手法(技巧)

第壹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第二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反襯),變換人稱,聯想想象,象征,類比,虛實結合渲染烘托

第三類:結構方式:前後照應、鋪墊,過渡(承上啟下)、設置懸念、卒章顯誌,欲揚先抑、制造波瀾,特定線索、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等),

第四類:修辭手法:比喻、反復、對比、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借代:

第五類:描寫手法:

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基本題型題(非探究型和評價型)及解答思路

題型1: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應標題(開篇點題);⑵渲染氣氛(定下情感基調);⑶埋下伏筆

⑷設置懸念;⑸為下文(中心)作輔墊;⑹總領下文;

2文中句:⑴前後照應,⑵承上啟下(過渡);⑶總結上文;開啟下文;⑷為下文作輔墊

3文末句:⑴總照應開頭或標題,結構緊密;⑵卒章顯誌,揭示中心;⑶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題型2:整理文章思路並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麽寫的和寫了什麽: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麽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麽關系(相並,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壹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妳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妳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

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分析手法及作用(見前四大類13小類).這裏主要舉例說明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便於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增強感染力。

語文答題公式

(壹)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壹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註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註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壹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壹個行嗎?為什麽?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壹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麽?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壹致。

(2)該詞與上文是壹壹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人做什麽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麽,它的特點是什麽。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麽,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麽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術語區分

(壹)“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壹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壹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